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社会
3  4  
商务信息
上午做读书郎 下午当看牛郎
对病人多一点关心
对家属多一点理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3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54年后的舟山农中同学会勾起无限特别回忆
上午做读书郎 下午当看牛郎
2014-03-20

  ■记者 孔香翠  王晓鸣

  你见过赤脚上课堂,边养牛羊边上课的中学吗?在上世纪60年代,舟山公社创办的舟山农业中学,经常可以见到农家孩子穿着沾满泥巴的裤子进课堂上课的情景。

  17日, 46位原舟山农业中学1960届毕业生欢聚永康宾馆。当年的读书郎年纪大的如今已有80岁,年纪小的也已70岁。他们中有老板、退休教师,还有的曾经在农村担任村干部。舟山农中第一次组织召开的这场特殊的同学会,勾起同学们的无限回忆。

  成绩名列前茅,县广播站连播三天表扬

  舟山农业中学创办于1958年,校址设在当时的舟山公社,学制三年,是一所半工半读初级农业中学。这所农中设有甲、乙两个班,甲班44名学生相对年轻,乙班38名学生相对年长。文化课设有语文、数学、化学等课程。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参加劳动给予一定补贴。

  “同样是学生,年龄怎么相差这么大?”记者很好奇。

  “当时上农中读书,并没有年龄限制。开设农业中学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人才。”76岁的丁保扬是此次同学会的筹备人之一。他说,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孩子不能如愿上学。在农中上学的,基本上家庭条件过得去。

  办这样的农业中学,是因为当时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要求在办全日制学校的同时,也办半工半读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技校。当时,全县有12所农中,新楼区域有新楼农中、岩后农中和舟山农中,后被合并到舟山农中。

  在舟山农中上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尖子生,大家学习都很刻苦。除了一些离校近的学生走读,大多数学生都住宿在学校。空闲时,同学们点灯夜读,你追我赶。

  1959年夏季,全县统考测验时,农中乙班38名学生不负众望,统考成绩比全县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超出22分,成绩名列前茅。为此,县里的广播站连续三天在广播里表扬舟山农中学生取得好成绩。

  在农中上学半工半读

  在舟山农中上学期间,很多学生要勤工俭学。学校养了6头牛、10只羊,还种着12亩田地。校里分工明确,年纪轻的学生负责看牛放羊,年纪大的负责干重活。

  当时,丁保扬担任排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黄丽荷任副排长。每天要到哪里出工,都由他们和老师协商后安排。应化文、王洪连等五个同学负责放羊,高汝同、高长生等五个同学负责看牛。大家上午在教室上课,下午把牛羊放到附近的山上吃草。

  负责看牛的几个男同学很顽皮。一次,他们因为玩过了头,结果放养的几头牛把舟山三村的一片地里的番薯藤吃了个精光。舟山三村村民赶上门要求赔偿,同学们吓得不轻。由于老师和学生年龄相仿,师生平时称兄道弟,关系相当好,即使是出了这样的事,老师也没有大声责备学生,只是和颜悦色地叮嘱他们下回要注意。

  打破常规搞试验,洋芋变“桂圆”

  除了看牛放羊、田间劳动、搞科学试验,大家还要为舟山供销社进货、为粮站装车、卸货,所得的报酬作为学校的开支。女同学免费烧饭,从事炊事员的工作。大家种的玉米、大豆等粮食收获后上交国家,耕地播种大家一起动手。教室里放满簸箕、锄头。

  打破常规搞种植试验,试种洋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按照常规,洋芋都是年后才种植的,校里有学生提出开展一次打破常规种洋芋的试验。11月初的一天,大家在田里种下一批洋芋。绿意盎然的洋芋禾长出地面,大家以为试验取得了成功,期望它早日收获改善大伙的伙食。谁知遇上低温,种下去的洋芋基本上被冻死。

  第二年春天,洋芋禾重新抽出禾苗,密密麻麻的洋芋禾铺满田头,大家满心欢喜,以为洋芋取得大丰收。不料到收获时,一窝窝洋芋长得像一串串桂圆,又小又多一点也不好吃。

  师生一起吃饭学习一起种地

  当时,农中有四位教师,两位公办、两位民办。教师的月收入在15至20元之间。时隔54年,已有两位教师因病去世。

  今年80高龄的黄跃武和75岁的李子祝是当时的民办教师。学校没蒸笼蒸饭、没水桶担水,都由黄老师到处去借。星期日,学生放假回家,牛羊没人放养。黄老师就独自一人牵着十几头牛羊到溪滩吃草。由于人少牲畜多,黄老师只好一整天都在学校,连回家都没工夫。在校三年,黄老师管账、管校门,由于操劳过度,喉咙出血,不得已,他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

  李老师是舟山镇溪塘村人。他教的是数学。当年本来在杭州工作,后来农中缺老师,叫他替一下,就到那里教书。当年,李老师才21岁,很多学生比他还大。

  “我们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艰苦朴素的岁月,建立在农田里。” 李老师说,在农中时,老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在试验田里耕地播种,就像朋友。他们不批评学生,总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所以学生很喜欢老师。

  “农中生涯是每个同学人生的重要一站,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回味一生的记忆。现在,有的同学和老师已离我们而去,我们更懂得了老师和同学情谊的可贵。”应化文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本次同学会由周茂良牵头,应化文和王洪连出资赞助。离开校园54年,当年的姑娘小伙如今成了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大家感叹时间过得飞快的同时,也互相祝愿老同学身体健康。

  同学们举杯共祝身体健康。

3上一篇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社会 10 上午做读书郎 下午当看牛郎 2014-3-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