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重楼
3  4  
不会干涸的老井
吕煊的诗
图说
怀念远方那棵芒果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4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会干涸的老井
■陈蔚明
2014-03-15

  一根毛竹固定成功后,上面再接上一根,接口用棉絮塞紧,泉水竟能喷上十多米的高空。然后,用豆腐桶架起来作为贮水箱,就这样建成了农村罕见的自来水塔。

  前仓镇是永康的南大门,馆头村有一座馆头山扼锁着从缙云流出的南大溪,只有一条馆头岭可以穿过皇源通往缙云。相传皇源十八处(村)的祖宗是一个姓童的武夫,为避难逃到馆头岭改成姓章,从此在那里定居下来。馆头建村的祖宗姓李,其后裔迁居周边几个村就有上万人之众。馆头村的李氏宗祠有相当大的规模,清末时期设为“武平乡中心小学”校址(当时武平乡管辖区域为现在的石柱、舟山、前仓三个镇)。我父亲是该校毕业生,我也曾在该校读了三年,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迫迁到前仓村的“亨嘉祠堂”。

  我对馆头村满怀深情,想起孩提时在那里享受过的童趣:溪边嬉水、深潭观鱼、水坝游趟……记忆更深的是五十年前曾有对付“华陀无奈小虫何”的经历。当时血吸虫病肆虐,比现在的禽流感更可怕。光瑶、馆头等村是重灾区,确定为永康的重点“血防村”。我当时被卫生局选任“血防组长”,我们在抓好防病、治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蹲在村中,积极发动群众改造卫生环境,消灭钉螺,铲除病虫滋生源。重点是做好“两管”:即水管和粪管。

  我们首先动员村里迁移所有粪缸,在村两端建起两座三格式化粪池的公共厕所,接着动手开挖了一口水井,彻底改变了村民长期饮用溪水的不良习惯。同时,利用当年国家石油勘测队留下的240米深井里自喷的矿泉水,建成自来水塔。由于当时铁钢奇缺,大家就打通毛竹代替水管。为了把毛竹固定在井口,让水泥硬化,我们专门组织村民轮流用手摇水泵抽水,竟花了五天五夜时间。一根毛竹固定成功后,上面再接上一根,接口用棉絮塞紧,泉水竟能喷上十多米的高空。然后,用豆腐桶架起来作为贮水箱,就这样建成了农村罕见的自来水塔。这个土制的自来水塔,曾经轰动整个金华地区,上级领导多次组织人员前来参观。

  弹指间五十多年过去了。偶然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馆头村竟是“卫生落后村”,心里惆怅不已,总想去看一看。今年初接到表弟来电,邀我们兄弟参加他的寿诞聚会,刚好可以路过馆头,有幸能故地重游了。

  我们从前仓拐进南大溪的江滨大道。溪边早些年就改造得很好了:原来的溪滩树林已经没有了,溪岸都砌上条石,围起了花岗岩栏杆,沿途都是花坛,前仓和馆头已连在一起, 分不出村界了。快到馆头村时看到江滨公园里有石亭、长条椅,并设置了一些健身活动器材。游乐场上有几个孩子在玩耍。

  有一位村妇认出了我:“陈医师,你怎有机会到这来?”我说明来意后打听当年的生产队长、书记的情况,她说他们都已亡故了,只有年已96岁的老村长李景生还健在。她说完,就带我穿过公路去探访李景生。李景生还很硬朗,一见我就激动地拉住我的手不放,说:“好干部,好恩人,是你们帮助全村人摆脱了喝溪水、喝浑水的不良处境,让村民告别了血吸虫病。”说完,他还扶着我返回公路这边看当年的水井和喷泉塔。

  我发现,水井已经安上了水泥井圈,边上已成为杂草丛生的湿地。李景生告诉我,现在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已经通上了珠坑自来水,但周围老房子的一些住户还经常饮用这里的井水。我们朝井里看去,井水还是那么清,只见里面浮有两根木料。

  穿过一片杂草,我们来到散满废品的一座老房子前,看到了用石板围成二米多高的土塔。这就是当年的喷泉井。土塔上面写着一行字:“讲究饮水卫生”。旁边一根粗大的铁管已经锈迹斑斑,塔上长了一棵落叶的小树。我发现,这显然是第二代水塔了,因为当年用的是毛竹管,而不是铁管。塔旁拴着一只大灰狗,狂吠着不让我们靠近。老房子里住着收废品的人,周边堆放着许多杂七杂八的废品。李景生说:“以前我从田间劳作回来,碰到天热时总要到这里打开水龙头洗洗手,再喝上几口清凉的泉水解解乏。”

  面对宽广的金温公路,李景生说,李氏宗祠在扩建公路时被拆除了前面的部分,只留下一幢后厅。“我们脚下就是当年的门楼和牌坊旧址。”李景生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原先的馆头岭也被破平了。”

  告别了比我长十岁的李景生老友,我感慨万千,真希望馆头村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的号召,整治全村卫生环境,早日成为“文明卫生村”,为子孙后代造福。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重楼 07 不会干涸的老井 2014-3-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