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爱姝 本报讯 连日来,杨溪水库灌溉工程管理局安排人员对从附近外木坦村流向生态湿地一期工程的一条堰沟进行清淤疏浚。该局局长蒋晓阳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还将对湿地枯萎的植物进行清理,加强管护,让湿地植物生长得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净化过滤水质功能。 杨溪水库生态湿地建设是我市保护杨溪水库水质的一大举措,湿地将起到一个“过滤器”的作用。一期工程占地240亩,由80多个关口、60多块田面组成,并通过人工河、生态沟划分成不同区块,种植多种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植被,通过无动力配水系统引入上游地表水加以净化。一期工程自去年8月10日基本完工开始试运行。 市水务局为了积累湿地运行资料,于去年10月21日将湿地进出口水质列入全市7个规模水厂饮用水水源开展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除去年10月份外,11、12月份至今年2月份的湿地进出口水质的总磷、总氮都有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今年1月份开始,湿地进出口水质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去年11月份湿地进口的总磷、总氮分别为0.079、1.25,出口降至0.038、0.55;去年12月份有些植物已经枯萎,湿地进口水质的总磷、总氮分别是0.04、1.39,出口分别是0.04、0.65;今年1月份进口水质总磷、总氮分别为0.147、1.76,出口分别为0.089、0.97;2月份进口水质总磷、总氮分别为0.11、2.20,出口分别为0.097、1.20。 从监测结果分析,试运行过程中湿地治水效果已逐步显现。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在现场察看湿地运行情况时告诉记者,生态湿地各种植物从种植到成活,需要1至2年时间。对于去年10月份总磷、总氮指标没有降低反而升高的情况,他们分析后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湿地施工阶段土地经过翻耕,土壤里的磷、氮容易释放到水体中,另一方面是植物刚种下时,为了促进其生长施用了少量的复合肥。他说,生态湿地正常运行后,按照设计日处理舟山溪水4.6万方,可削减经过工程区水体中的氮和磷,有效去除其他微量有毒污染物,常年平均氮去除率达到15%至35%左右,磷去除率达到10%至30%,使入库水质指标达到II类水标准。 据悉,市水务局下一步将完善杨溪水库生态湿地一期工程相关工作,探索生态湿地运行管理模式,促进生态湿地效益最大化,形成生态湿地管理典型经验,同时开工建设杨溪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湿地净化二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