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跃鱼 转眼间,《永康日报》复刊30周年了。放眼如今的《永康日报》,精致版面内容丰富多彩的报纸,巍然屹立的报社大楼,朝气蓬勃的新报人,特别让人可亲可敬的“姐妹花”记者团,还有本报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屈指可数的经营效益,让人感慨万千,欣然分享着她的成功喜悦。抚往思今,在此纪念复刊30周年的日子里,有满腹的话想说,可是报社的约稿函里规定只给800字的篇幅,能说点什么呢?反复思忖,那就说点当年白手起家办报的“小”事吧! 那是1983年10月的某一天,组织部要我去开会,到会的除我之外还有周新光、程振飞、吕子尚、朱有抗、卫广明、胡金日、方世匡、舒金伟八人,说是根据县委指示要复刊《永康报》,周新光宣读了县委决定,说在座的今日起都调离原单位,算报社的人。后来我们这八个人被戏称为“八仙办报”。其实,还有一个人,最重要的人他没到会。他就是应加登,他是县委指定的复刊后《永康报》的总编辑,因为他是先前停刊的老《永康报》总编,此时已是县委常委兼常务副县长,也许他“官”位大责任重,政务繁忙,无法兼理区区编务,只是“挂帅”型的象征人物,今天这会也只由内定的副总编周新光主持。人员到位后,周新光除了率队去杭州、江山、诸暨参观学习外(当然我也去),一切复刊的实质性事务,诸如办公场地与器材购置、新闻纸和印刷、交通工具等一股脑儿都甩给我。 复刊《永康报》说是白手起家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家徒四壁”,桌无一张椅无一条,省里只给两万元开办费,除了调人员人头经费中的办公费外,毫无资金来源。当时把老县委大院生活区一幢破旧小院子给报社作办公场地,一切用具都得自己打理。当时木材家具都是计划管理,没有指标有钱无处购买,我“光杆司令”一个寸步难行,幸好朱有抗助我一臂之力(公布他是要闻版负责人,本可不关我的事),同我到武义山区釆购办公桌、单人床、公文橱一批。可是武义是林产区,木材及制品没有批文不能运出武义,桐琴有个森林检查站一律查扣,六亲不认!我只好动用人脉资源,武义县府办主任是永康人,说服他为家乡出把力,武义县府“特事特批”才把这批木制品运回永康。我早已把旧房用石灰水粉刷了,各部办公室摆进了只经清漆涂刷的办公桌,还从唐先买了藤椅,每人一条,每张办公桌都装一盏小台灯,“八仙”们上班坐着编文撰稿既舒适又明亮,都调侃着夸我办事“姜还是老的辣”,自己听了也有点成就感。 谁知为这事却吃了一顿批评,老实巴交的周新光指着藤椅和台灯,说“藤椅、台灯只有常委以上才能享受,我们不够格,要退掉!”我这当时有点倚老卖老,说:“哪里规定常委才能坐藤椅?拿出来看看,何况办公室一盏大日光灯就40W,我毎盏台灯才8W,四个人四盏灯也只要32W,既省电又明亮方便,你算算看!”老周被我“呛”得无言以对,大概想想我年纪比较大,不好说什么,不再提“退掉”的事。出试刊号那天,洪承芳书记在应加登和周新光的陪同下来报社视察,见我在台灯下专心编稿,叫声“老应,你这坐藤椅就台灯搞得不错,既舒适又省钱,两全其美呀!”我猜先前周新光已向洪书记汇报过我“超标买藤椅装台灯”的事。没几天周新光就卧病不起了,我去看他时还为此事向我道歉,周新光真是响当当的好人哪,我怀念他! 复刊初期报社的穷是出了名的。穷即俭也理所当然,报社没交通工具,连自行车也没一辆,出去采访只好蹬自己的自行车。那时铅字排版,每每凌晨校对定稿,连夜宵都没有,次日照样上班。我们不能老这么穷下去,得想办法创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广告当然是名正言顺的路,但当时报初创,影响力低,广告资源缺乏。后来从浙江日报出广告画册得到启发,报社出版高级铜版广告画册,名曰“永康名特产画册”。此事后被认为本报“翻身之举”的事,得到我巿当年首批民营企业家吴小华、胡晓明、徐平均、应志昂以及永拖、电动工具等知名企业的出资支持,在本报美工摄影和摄影界应敏、杨鸣放共同努力下,当时属浙江县级报社出版的第一本精美的中英文高级广告画册《永康名特产》在香港印刷出版。报社也因此创收购置了北京吉普一辆,出资帮职工建造宿舍一幢,从此走上深度创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