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行新型生态殡葬,今年又有14个村完成验收 ■记者 秦艳华 17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今年有28个村批文在建生态公墓、骨灰堂,其中近期完成验收的有14个。 “建生态公墓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它一改以往的老式坟墓葬,是一种既消除‘青山白化’,又节约丧葬开支的新型葬式葬法。”民政局殡管所负责人杨康安说,从1997年我市全面推行殡葬改革后,建公益性生态公墓计划提上日程,连年来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投资38万修建生态“骨灰堂” 聊起生态公墓的实用性,西溪镇潘坑村村支书吕振中深有感触:“统一集中安放后,既节约了土地,又经济实惠,还大大减少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潘坑村村民原先居住于西溪洪塘坑水库边,40年前移民。目前,全村有100多户300多人口,80%村民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移民至潘坑村后,村里向邻村借了一小块山地,安葬逝者。目前,该块山地已饱和,因建坟墓越位,该村村民与邻村村民多次发生纠纷。 为解决“入土”难题,去年3月份,村里响应市里号召,投资38万元修建生态“骨灰堂”——壁葬墙,解决后顾之忧。 “骨灰堂”坐落于山坳里,占地150平方米,屋内靠墙外修建了一堵高2米、宽15米的墙,分成11层,里面建了宽30—60厘米的小格子,其中双格187个、单格44个,可安放400多位逝者的骨灰盒,满足村里10多年的发展需求。 近期,该工程已顺利通过验收,但因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手续未齐全,市里“以奖代补”资金无法到位,导致拖欠工程队的款项还未支付。“村里穷,无钱支付,希望早点领取政策奖励,还清债务。”吕振中说,根据市里新近出台的文件,修建这样一座生态公墓能获85%的奖励,但眼下面临的情况,想获奖励不易,因此还清债务成了该村的“梦想”。 今年,像潘坑村一样面临修建但“以奖代补”资金未到位的还有贾处村、下里村、石江村、西山村,这四个村均位于永磐公路边,因修路部分坟墓需迁移,而率先启动建公墓计划,但由于手续欠齐全,奖励资金无法发放。 据悉,截至目前,西溪镇经民政局指导修建的生态公墓有9个,骨灰存放处2个,未入葬公墓的村20多个。 生态葬法每例奖励3000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全市掀起建“生态公墓”的热潮。目前,东城街道高镇村投入820万元,修建了3.3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墓,共有双穴283个、单穴80个,绿化率达30%,能解决20年内当地逝者的安葬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殡葬改革,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进生态葬法的实施意见》,明确我市深化殡葬改革的目标要求、工作机制、建设标准、补助政策、考核办法等内容。 根据目标要求,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能满足20年以上当地死亡人员骨灰安葬的生态墓地(骨灰存放处)。其中,2013年全市行政村公益性墓地覆盖率达到35%,2014年覆盖率达到70%,2015年覆盖率达到95%;用五年时间,加大“三沿五区”坟墓治理,争取2016年年底治理率达到90%,全面推行生态葬法,切实遏制坟墓乱葬乱埋和“青山白化”,实现乡村公益性墓地生态化、“三沿五区”无坟化。 此外,我市还明确了“以奖代补”政策的补助标准,从今年起,对本市籍村(居)民的骨灰在生态墓地范围内实行树葬、花葬、草坪葬的,给予丧属每例3000元奖励,骨灰在生态墓地指定范围内播撒的给予丧属每例6000元奖励;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镇街区及村(居)投资新建、扩建生态墓地(骨灰存放处)的,给建设单位每建一个生态墓穴补助700元,建骨灰存放处每格位补助850元;对原有墓地,经过审批,通过绿色改造,达到生态墓地建设标准的每墓(格)补助20元拨给建设单位。属“三沿五区”坟墓迁移入葬生态墓地的,每个墓补助600元,同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迁移入葬生态墓地的,每个墓再奖励300元。 “建生态公墓,实行生态化葬法,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尴尬状况,而且同样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杨康安说,经过几年发展,生态公墓建设已深入人心,下一步将开展生态墓建设指导和重点坟墓治理,对村民投诉较多的乱建坟墓行为开展重点治理,推进我市生态殡葬改革。 “三沿”是指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河道两侧200米以内及200米以外视野范围内沿线;“五区”是指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保护区、耕地、住宅区和自然保护区。 X 相关链接 三沿五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