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网事
3  4  
心理专家指出素质教育路径
铁头功
律师在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3年10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心理专家指出素质教育路径
2013-10-18

  中国少年新闻学院永康分院第一期家长课堂

  ■记者 徐敏 李争鸣  整理

  中国少年新闻学院永康分院自9月份开班以来,前后上了几次课,有理论课和实践课,接触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在小记者培训过程中,就孩子的素质教育问题,多次与家长们交流,并请教了一些心理学专家,综合他们的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

  家长以成人的角度说教

  会导致孩子自卑

  

  在素质教育中,感觉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许多家长无法建立起教育孩子的完整体系。也就是说,他们只是针对孩子的某一问题提问,得到答案后转身便走,可第二天遇到另一个问题时,他们还会不知所措。

  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性格和内心世界,为什么?因为,他们连自己都搞不懂。

  一位母亲跟我交流:“孩子老是不听话,我怎样才能控制她?”我的第一反应是,她为什么一定要控制孩子呢?这个命题已经错了,那么在此之后的一切做法肯定会有问题。

  她的问题都没有问对,哪里会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案?当她认为孩子不听话时,自然会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流露出来,并传递给孩子,而孩子肯定会收到,并从母亲的态度中得到对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

  一个孩子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几乎百分百来自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留下的东西,与他们的初衷相差甚远,也就是说,动机与效果基本不会一致。比如,一位40岁左右的父亲在对孩子表达时,完全站在40岁的立场,其内容也是40年的社会经验、阅历、教训、能力等总结出来的东西,与只有几岁孩子的经验、阅历、教训、能力等,一点关系也没有,孩子听他说话时,就像一个文盲在听大学教授的理论,不同之处在于文盲有权离场,可孩子不行,因为如果他们因听不懂而离去,便无法生存,这就是“听话”的根源。

  有一次,我在一位朋友家看见朋友三岁多的儿子在用一次性纸杯玩水,他用一个杯子接满水后,再倒入另一个杯子,这样反复着,饮水机周围到处都是他洒的水。

  朋友说了几下,孩子没有听。这时,朋友急了,一把夺过儿子的杯子,把儿子拉到别的地方,儿子哭了,但没过多久,儿子又走了过去。

  朋友再次上前干涉,站在他和许多成人的角度,这孩子是在祸害东西,在浪费水,这就是大人的“懂”。然而,这不是孩子的“懂”,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玩具,他不知道饮水机值多少钱,也不知道水的价格,更不知道那些纸杯子是用钱买的,以及水洒在地上有什么不对。这一切,都是一个孩子所不了解的,如果他在那个年龄就已知道这些信息,那就反而不正常了。

  显然,儿子在与朋友对抗,可朋友根本没那个耐心,两次、三次后,一巴掌就过去了,孩子哭的同时,得出了一项真正的经验:“我的好奇心是不对的,我的创造与观察是不好的,我是得不到亲人认同的,我不够好!”

  于是,一系列心灵的种子被播种:自我否定、自贬、自卑、挫败、孤独……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当这些“种子”继续发芽、成长,父母一定会再接再厉地否定他。

  

  父母让孩子“好看”

  会埋没孩子天然的爱心

  

  我们多次问一些因上述制约而力不从心的年轻人,你们为什么那么在乎父母的评价呢?

  他们似乎没有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似乎无需回答:父母嘛,当然最重要。然而,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人行为的基本程序,那就是安全感。因为,离开父母的评价,或者不听父母的话,父母一定会让孩子“好看”,一个小孩子最怕的就是这个“好看”,因为那与他是否能够安全活着有关。

  在生存能力面前,父母当然有一个免死金牌,孩子是弱者,父母当然一切正确,孩子当然要听从。

  现在想一想,当那个孩子玩水的时候,父亲的想法难道就那么简单吗?如果拿那些规则来说,父亲当然是怕孩子浪费水,可他的表达方式呢,自然会携带着大量的来自他的父母对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看不见的、潜意识的。因此,他在表达时根本意识不到,然而就是这些看不见、意识不到的方式,他的儿子全部收到,而且会继续遗传和保留。

  当那个男孩子在玩水的时候,我就坐在一边,当孩子注意到我在向他微笑时,自然会关注我,我知道,他是通过我以及他人的目光、情绪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于是,我微笑地指着阳台说:“阳台的小花已经很渴了,你能不能让它们喝点儿水?”

  于是,孩子端着纸杯去“浇花”,再回来,当他再想接水时,我微笑道:“小朋友,你真棒,那么你能不能帮叔叔办件事,守在这个饮水机旁边,不让别人再浪费水,不许别人随便玩水,这样,我们和那些小花就不会渴死了。”

  孩子听懂了,他一直关注饮水机,不再玩水,因为他得到邀请,被尊重,他感觉是在替大人办事,所以,他很负责。

  这就是引导,用孩子天然的爱心,以及人性里那个希望被认可的本能,去引导他按成人需要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以大人的想当然,以大人的经验和价值观去处理孩子的行为。如此,当这种引导和关注成为亲子互动的习惯时,一个孩子自然也会得到这种互动经验。在成长过程中,他是不是也会以此来对待别人和自己,他的素质和情商,甚至面对学习时,还需要家长那么操心吗?

  

  教育孩子不能被“教条主义”左右

  

  我的方法虽然也来自头脑,但我的头脑中有一个约定,那是与自己的约定:我接纳自己是个人,是个有权被尊重,被理解的人。

  首先把自己当作一个众生,那么这个众生一定首先是个孩子,我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个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尊重和认可,因此也会按父母的指令成长,形成种种的负面人格特质。可我今天做了一件事,把那个孩子从纠结的经验中拔了出来,这不是叛逆,而是解脱。叛逆是较劲,它的中心还是父母,但解脱不是,解脱是放下,放下一切家庭经验,说得再明确些:我已经长大了,就算没有父母在身边,我也照样能活得很好。摆脱依赖感,摆脱过往的安全感,只是活在当下的状态里,不是活在过去的经验中,所以称为解脱!

  解脱之人可以随时切换到孩子的感受中,因为解脱没有牵挂,没有自己的经验,“本来无一物”的时候,你就会获得自在。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自在地引导一个孩子,跟他做朋友,与他合作,引导他健康成长。

  每个家长都想如此引导孩子,但没有方法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教条主义”太多,只要碰到一件事,无论是亲子教育或夫妻关系,甚至是工作和人际,那些主义都会左右他们,给他们定式与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中的制约。

  因此,在教育方面,无论做什么,先要拆除这些主义,凭什么他们一定要按大人的计划行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成为别人,而单单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教条主义”,到处都是,不拆除,就无法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连自己都丢失,就算生了孩子,又哪里会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

  可以想象,那个三岁多的玩水男孩子,当他一直被父母要求着、否定着、强迫着,那么他的独立与自信也一定要出问题,再到那时,父母的操心才真正开始,可为什么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还未形成这些负面人格的时候,就开始调整呢。

  几乎所有的心理工作者都知道,亲子教育的实质是家长教育。家长的力不从心,来自他们的违章(成长经验),根本不是孩子造成的,这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根源的东西,不是表面现象。所以,就算你读过上千本亲子教育的图书,听过上百场亲子教育的课程,如果不从自己的经历入手,不以自己为解剖对象,那么,孩子的变化肯定会让你力不从心。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网事 15 心理专家指出素质教育路径 2013-1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