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永报姐妹花
3  4  
学前教育是奠基教育or拔苗助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13年8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学前教育是奠基教育or拔苗助长
——“永报姐妹花”调查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实录
2013-08-29
记者 林群心 摄

  ■记者 周灵芝 秦艳华

  快乐的暑假即将结束,幼儿们又将迎来新学期,然而有些孩子却离开幼儿园,提前进入民办培训机构的学前班,提前变成小学生,过早地背上学业负担。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部分“望子成龙”的家长,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急功近利”的做法是否属提前适应?还是拔苗助长?连日来,“永报姐妹花”工作室记者调查采访了多位即将进入或已过了“学前教育”的孩子及其父母,探讨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模式。

  实录一:别人的孩子“博学”,家长看了心急

  人物:王芹   年龄:30岁   职业:公务员   地址:锦绣江南

  王芹有个幸福的家庭,夫妻俩都是公务员,6岁女儿宝宝长得乖巧可爱,就读于机关幼儿园。

  多年来,王芹十分注重教育,从孩子入托开始,就为她报了各类业余辅导兴趣班,包括英语、舞蹈、图画、小牛顿、学校兴趣班、轮滑等内容,每年各类学费近2万元。

  现在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每晚送孩子“上学”,成了全家人固定的功课。

  “班上有些孩子认识2000多个汉字,听了特别让人心急,担心孩子上小学后,输在起跑线上。” 王芹犹豫地说,一直来,女儿学汉字、算术等学前班知识不多,目前只认识20多个汉字,算术知识基本不懂,担心与“博学”孩子相比,上小学后跟不上,导致自尊心受挫。

  近日,面对即将升入大班的女儿,王芹夫妻俩很茫然:为孩子报读学前班,还是按原计划实施?

  在王芹的预定计划中,下半年开始,宝宝放弃“小牛顿”学习,参加钢琴、唱歌、口才表演,但现在得知班上多位孩子“学前教育”水平超前后,夫妻俩开始举棋不定。

  “该不该提前教孩子识字、学算术?还是让其自由轻松发展?”近日,王芹逢人必探讨“学前教育”问题,希望能早日找出明确答案,为孩子铺就一条人生的阳关大道。

  实录三:“超前教育”会导致孩子学习不认真

  人物:胡女士   年龄:33岁   职业:老师   地址:五金城

  “孩子在学前掌握的学科知识多,对小学一年级课程没有兴趣,导致专注度不够,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胡女士是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所小学的老师。

  她告诉记者,她班里有个孩子英语基础相当好,但老师却常反映孩子上课小动作特别多,思想很不集中。后来分析发现,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英语,无时无刻不在听英语,常常是一边搭积木或一边玩着其他游戏,还一边听英语,养成了学习时“一心两用”的坏习惯。

  过度“超前教育”的后遗症除了影响孩子上课的专注力和学习兴趣外,也给老师们增加了新的工作负担。

  胡女士说,她教一年级新生时,很多时候是一半的精力花在教学上,另一半的精力则花在纠正各种错误上,不规范的“超前教育”会留下不少后遗症。“虽然我自己是老师,可我从来不给孩子补课,哪怕是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的暑假,孩子的爷爷奶奶来电话让我先给孩子上上课,打打基础,我也没有照做。”

  胡女士说,不规范的“超前教育”后遗症主要集中在拼音读写和写字笔顺上。例如把拼音“o”发成英文的“O”,还有平舌音和翘舌音总是混淆不清等。写字笔顺也是后遗症频发区,例如“方”字,正确笔顺为点、横、横折钩、撇,而很多父母在教孩子写字时,常常会错误地写成点、横、撇、横折钩。虽然不少孩子会写很多字,但写起来却都不规范,这些细微的错误都是学前教育中家长常忽视的问题。尽管上课时老师都在反复强调,但因为孩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纠正起来确实很吃力。

  实录二:“拔苗助长”孩子成绩先好后差

  人物:周航   年龄:40岁   职业:会计   地址:南苑路

  “我挺后悔送孩子上提前教育的,期末考试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只有中等,这样的成绩对孩子打击也挺大的。”说起学前教育,周先生有苦难言。

  周先生的女儿今年12岁,新学期孩子即将进入6年级。未上小学前,妻子迫不及待地将女儿送入辅导学校,学习一年级知识:英语积累了一定词汇量和基本句型;数学乘法口诀表相当熟练,会做乘除法的运算;语文词汇积累、拼音学习、偏旁部首、看图说话,样样学得不赖;文艺舞蹈、提琴、绘画各种证书一大堆。

  因此,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经常考试“双百”,获老师表扬,成为众多家庭羡慕的对象,这让夫妻俩颇感自豪。

  “二年级后,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不过成绩依然保持在前十,当时感觉也还好。”周先生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四年级开始直线下滑,很重要的原因是以往学习成绩不错,自成绩下滑后有些自暴自弃,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没有一门功课上90分,整个暑假孩子都在为此难过。做家长的自然也不好受,妻子不停地问我:学前教了这么多,孩子怎么可能考不好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周先生坦言,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太注重知识性的内容,结果导致孩子盲目自信,上课不认真听课。后来,发现学习成绩下降了,孩子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其实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只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自然就会热爱学习了。所以,现在他很后悔当时没有对妻子看重成绩的行为进行阻止,现在只能通过慢慢地思想教育重新培养孩子的自信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前“塞”太多

  犹如拔苗助长

  学前一点不学,怕孩子跟不上;学前“塞”太多,又怕影响孩子上课的专注度等。到底该不该送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或者说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确实令很多家长纠结,特别是准小学生家长。

  接受记者调查询问的32名家长中,有5人表示孩子从入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学习了珠心算、识字超过1000个,业余还学习英语;有15人表示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的暑假将孩子送到辅导班提前学习一年级的课本知识;有9人表示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学习一年级的功课;只有3位家长表示没有让孩子提前教育的想法或行动。

  市教育局教育科科长黄文通表示,提前教育的做法并不科学,也无必要。众所周知,小孩子的生长、发育,包括心理和智力的发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在身心未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就让孩子提前接受与年龄不相符的教育,这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眼下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学得早一点,以免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学得太早也会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学了小学的东西,上了一年级,发现上课不用听,考试也不错,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有些知识,年龄一大,不学都会,譬如简单的加减,菜场的大妈,字不识一个,却不影响算账,要让幼儿懂得“1+1=2”,抽象得难以接受,学得太早,反倒会让幼儿视读书为难事。

  由于学不该学的东西,正当的游戏耽误了,受用终生的养成教育忽略了。其实正确的学前教育并不在于孩子掌握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培养学习习惯,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数量,往往会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不偿失。

  实录四:耐心发现“敏感期”,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人物:徐艳   年龄:36岁   职业:幼儿教师   地址:中浙阳光

  从事幼儿教育10多年的徐艳,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0岁儿子涵涵是家里的“宝”,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生活习惯好,这让夫妇俩省了不少心。

  “小学一二年级确实挺辛苦,每天陪着做作业,自三年级好习惯养成后,几乎不用管,连作业也不用检查。”说起育儿经,徐艳坦诚,自三年级开始,儿子家庭作业从来不需要家长检查,怕检查订正后,上课时儿子不认真。

  涵涵良好习惯的养成,还得益于徐艳夫妇幼儿时期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多年来,徐艳夫妇特喜欢看书,自孩子出生后,总会在下意识中培养孩子听故事、看书的习惯:坐车听故事、睡前讲故事,一年四季故事不离身,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做了“铺垫”。

  “学前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孩子学习的‘敏感点’不同,学习内容和时间也要因个体而论,在恰当的时候学习将事半功倍。”徐艳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学习“敏感期”,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若发现孩子对某样东西特别感兴趣,可下意识加强指点。

  多年来,涵涵在上幼儿园期间,只学习过围棋,因为自己喜欢。上幼儿园大班后,徐艳发现儿子对文学感兴趣,便投其所好,给予多次讲解,培养识字兴趣,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培养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做一个快乐健康的普通人。”徐艳说,上小学一年级时,涵涵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从三年级开始才日趋稳定,经常位列全班前三名。

  在她的理解中,幼儿实施小学化的教育是典型的超前教育,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虽然幼儿可能在知识、技能上有一定收获,但家长往往忽视了幼儿所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终生发展。例如减少了孩子游戏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影响身体发展;学习内容过难,压力大,使其失去快乐,失去兴趣,失去自信;过早将孩子的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积累上,使其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活力等。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永报姐妹花 09 学前教育是奠基教育or拔苗助长 2013-8-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