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青恒 前不久,从市文化局的陈有福科长那得知,今年我市的送戏下乡活动又开始了,“今年的送戏下乡是由市文化局、市婺剧促进会主办,永康市婺剧团、中月—五星民乐团承办。5月20日—6月2日,在舟山镇铜山村、西溪镇下赵村、方岩镇岩上村、花街镇杨坑村。6月12日—7月5日,前往西溪镇黄溪滩村、江南街道下山门村、城西新区后金龙村、唐先镇石湖坑村、西城街道潜村、龙山镇下宅口村等地,每个村演2日3夜。一共要演出60场。” “这次送戏下乡的曲目都是精心挑选,给村民们带来一场视觉享受。我市广大的戏迷朋友们,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值得驱车前往看看。”陈科长说。 送戏下乡,对我来说已不陌生。往年曾在大过年的正月初六,别人还在忙于觥筹交错老K麻将之时,便与自备车辆与演出器材的我市戏曲家协会的演员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工作人员,驱车前往离市区有一个半小时路程的西溪镇柏西村,踏上送戏下乡之路。 路途远,吃不到热饭菜等送戏下乡的艰辛我深有体会;大老远赶过来看戏,演出往往是在晚上,即使没有座位,却从头站到尾,鼓掌把手拍麻,夜深演出结束,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观众们的热情,我也是耳闻目睹。 所以当我得知15日夜送戏下乡的剧团在江南街道下山门村演出时,便驱车前往,去为送戏下乡不辞劳苦的演员们捧捧场,再看看那些热情淳朴的村民,再次感受乡村文化的气场。 时值第七届永祥杨梅节在下山门村开幕的第二天,人逢喜事精神爽,当我到下山门村口,下车询问路边一位面带笑意的老汉,村里是否可以停车。“可以停,可以停,我也是去看戏的。”阿公知道我的来意后热情地说,随手又从身边带着的篮子里,抓了一把杨梅塞进了我手里。 “这怎么好意思?”“别客气,别客气,反正都是自家东西,我们村里这样演戏很难得的,来的都是客…….” “呜……”随着先锋的吹响,演出也 正式开始了。当夜,永康市婺剧团带来的剧目是《双狮图》、《文武八仙》、《锯大缸》。演员们精湛的演出,不时得到了观众们一阵阵的喝彩声。 “公,这样的演出好看吗?” “当然好看了。”下山门村70岁的郎同明阿公笑呵呵地说,“我是很喜欢看戏的,但平日里,要照顾自己家的杨梅树,又要干农活,就算是邻村在唱大戏,我都不一定有时间赶过去看。现在好啊,这些天家里的杨梅刚收完,闲了下来,又不要走那么多路,自家门口便能看戏了。不知下次什么时候会再来给我们演戏啊?”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做戏侬要是明年杨梅节再来,我还用家里最好的杨梅招待他们,还是让他们吃个爽。”身旁的另一位阿公抢先道。“哈哈哈!”周围的观众听到这话都开心地笑了。 在下山门村打工的青田人蓝森伟也早早地赶过来看戏。“从小就很喜欢看戏。”他告诉我,去年也是在夏天的时候,邻村来了送戏下乡的剧团,他也赶去看了。他觉得永康平日生活中文娱活动还是不少的,“这些活动让我们这些外乡人、乡下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文化味。而在这个闷热的夜晚,永康市婺剧团带来的一丝‘清凉’,心中的那种燥热也随之消散,心里安静凉爽了,气温再高,也不觉得热了。” 下山门人在收获了杨梅的同时也收获了戏曲文化带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