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五峰文化周刊
3  4  
为人作嫁也风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13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人作嫁也风光
2013-04-24

  ■ 记者 朱青恒

  

  烛台,日常生活当中很平常的小物件。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潘坑目睹了制作烛台的全过程。只见工匠师傅先将准备好的镴料放入一只小坩埚中,加热,待到镴料全部熔化,再将液态镴注入一旁早已准备好的青田石模具中。等到冷却成型,再将成型烛台的各个部件焊接在一起,一个普通而美丽的烛台便制成了。制作烛台的工序并不复杂,行内人曾说,一个熟练的匠师,只需一两天的时间,便可生产出一批烛台。

  之前,我也像很多人一样,觉得做烛台充其量也就是门手艺,要是硬把它和艺术联系起来,实在是太牵强了。直到不久前,认识了家住芝英的应锦怀师傅,我才大开眼界,制作烛台这门实用的手艺,在资深匠师的手中真的可以升华为一门艺术,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应师傅做镴台的工序是从自己做模具开始的。

  那日登门拜访,年过半百的应师傅,戴着副金丝眼镜,坐在小木桌前。橘黄的灯光下,只见他对着面前青田石模具,时而拿起刻刀低头细心雕刻,时而轻吁抚去模具上的石尘眯眼细看,一时半会间,青田石模具上那原本模糊的“一帆风顺”图案,便变得清晰爽朗了。

  “人们说我做的烛台等镴器与众不同,我想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我自己会设计并雕刻模具吧。”应锦怀这位出生于1960年,1980年入行,有着30多年打镴手艺史的老匠师自豪地说。

  应锦怀告诉我,现在打造烛台等镴器的工匠虽不少,但多是买来原材料和模具,依葫芦画瓢而已。能够自己刻制模具,按照自己的创意想法制造镴器的师傅可谓是凤毛麟角。

  “第一次雕刻制作模具,是为他人制作用于铸造镴酒壶壶嘴和壶身连接处一个龙形象的设计。”回忆起往事,应师傅还是很激动,“虽说第一次制作,其模具是按着他人拿来的图纸雕刻,却也拿到了2.5元的报酬,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作为‘高收入’的手艺人,一个普通木工的一天收入在1.5元左右,而这2.5元的报酬可以买四斤左右的猪肉,真是高兴坏了。”

  那是 1980年代初,结束了十年动乱,百废待兴的时候。很快,应师傅的事业也迎来了春天。

  “当年永康的年轻人,趁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外出创业做手艺。永康的五金,特别是打镴离不开模具。当时,除了打镴以外,我还从事制作模具的行当。就制作镴器模具而言,起初在永康除了我之外,别无他人。接下来几年里,在我的带领下,时有人三三两两地入行,但我的生意还是好。从那开始,我不仅能按别人拿来的图纸雕刻,人家把想法告诉我,我也能通过自己的

  构思,雕刻出让他们满意的图案来。”制作模具实乃为人作嫁,但应师傅感到很风光。

  也正是应师傅这手雕刻制模堪称一绝的手艺,辅助了家庭所需,让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经过复习陆续考上了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家庭能培养出两名大学生,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不久后家里盖起了四层、面积有120平米的洋房,生活直奔小康。

  学过做篾,学过打铁,再学打镴,跑过江湖的应锦怀,如今的他衣食无忧,但还是刻笔不辍。应师傅告诉我,他平时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看有关美术的电视,读与美术相关的书籍,“自己不想停下来,一旦停下来,自己的雕刻刀法也就生疏了。”

  “应师傅,现在很多模具都是机器刻了,省时省力,做你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你还这么积极干嘛?”

  “机器雕刻速度快,省力不假,但都是千篇一律,少了一种文化味道。”应师傅指着自己正在雕刻的青田石模具郑重地说,“我一笔一画地刻,虽然速度慢,但每一刀中都融入了我的思想情感。虽说现在手工刻模具这行日渐萧条,我也不指望赚太多的钱。我就是想通过我的刻刀,通过我刻的模具,让每件浇铸出来的镴器得到艺术的升华,让普普通通的一门手艺步入艺术的高雅殿堂,让人们以品评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我的镴器作品。”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五峰文化周刊 13 为人作嫁也风光 2013-4-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