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社会
3  4  
商务信息
□ 我们身边的好人
全国各地5位大学生同一个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3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国各地5位大学生同一个妈
义工徐雪环到处做好事,剪脚趾甲剪出名气
2013-04-24

  ■程轶华

  “阿伯,脚趾甲好久没给你剪过了,什么时候我拿工具过来给你剪剪。”“家里有没有衣服要洗的,拿过来我给你洗洗。”很多时候,家住西津社区的徐雪环在外溜达时,碰到一些老人,会不由自主地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并给对方拍拍身上的灰,给老人整理整理衣角,还要热心地为老人剪脚趾甲。

  常常热心帮助身边的人

  “秀媛姐,摔到的地方好点了没呀?”

  “还不行,还有些痛。”

  “那我给你去采点草药来敷一敷。”

  近日,雪环阿姨的一位89岁的老邻居因为清明去扫墓不慎滑了一跤,导致腰部受伤。她一听贴了膏药还不见好时,准备上山为其采草药。还不忘问一句阿婆的脚趾甲长不长,顺便给老人修了修脚趾甲。

  “这样怎么担当得起呀,你人真好。”老人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不要不好意思,我已经习惯了,再说了,我已经对老人又硬又长的脚趾甲剪出经验来了,不用担心剪不好会痛。”徐雪环边说边替老人脱下鞋子认真地修剪起脚趾甲。

  阿婆说,年纪大了身体虽然硬朗,但眼睛不太好使,腰也僵硬得弯不下来剪。看着雪环为自己修剪好脚趾甲,嘴里不停地说谢谢。

  当记者听到文化不高字认不得几个的雪环阿姨要为阿婆采草药敷伤痛时,着实有些怀疑,她怎么知道哪些药有什么药效?

  她说,夫妻俩都爱研究草药书,通过自己多年实践,日积月累,所以积累了一些经验,平常邻居或慕名来找她要药的人还真不少。一些吃了她的药身体好转的小孩都要认她为“干妈”呢。

  “你就是雪环呀,我常常听到她们在说你人很好,今天终于让我见到你了。”我在采访时,不断有人过来向徐雪环打招呼,她笑哈哈地接应着。

  徐雪环不管走到哪,她都会给一些老人剪脚趾甲,就这样,在周边小有名气。

  带着“工具箱”全国做义工

  为了帮助更多人,徐雪环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成为一名义工。

  “嗨,新年好,大家好。”记者仍深刻地记得2月份跟随义工团采访时,头戴红帽的徐雪环人还没走近,远远地就面带笑容,豪爽地向大家问好。脸上的皱纹因为她的大笑而“光芒四射”。走近人群,她跟义工们一一握手,开朗的气质,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有了笑容。

  每次做义工,徐雪环都会随身携带一只工具箱。“这是我的宝贝,也是我工作的工具。”她笑哈哈地打开工具箱。只见工具箱里有药、酒精、碘酒、金钢钳、理发工具等一些常用品。

  这几年做义工,她积累不少经验,知道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剪脚趾甲,对付老人又硬又长的脚趾甲,剪起来既不痛又省力。

  “毛毛细雨,无名小钱。”这是徐雪环常常挂在嘴上说的,她说这是她的宗旨。以前她一直游走四方,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听说那边有义工团她就去参加,说她是义工做到全国各地一点也不夸张。

  “我是在北京时加入的义工团。”徐雪环说,2003年非典之前听说北京有一支义工团,于是加入,那是她第一次做义工。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在四川、重庆、郑州等城市,都有她的身影,她跑到哪里,就加入哪里的义工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徐雪环说,自己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家里还欠着债,但这样也阻止不了她做义工的脚步。

  “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快乐一天是一天。”她觉得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分别在各地培养出了5名大学生

  年轻时的徐雪环常年在外地做生意或是跑业务,每到一个地方,她只要听说哪个孩子因为家里穷而不得不放弃学业或无法生活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承担起培养他们的重任。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培养出了来自五湖四海的5名大学生。

  “这个孩子家里比较穷,你能不能帮忙抚养?”

  “这个孩子家里出了事,孩子无法再生活下去,你敢不敢培养他?”在徐雪环四处奔波做生意时,很多人认识她,也知道她的为人,因此知道哪家孩子因为贫困而读不起书时就会这样问她。

  “有什么不敢的,只要他能喊我一声妈。”徐雪环在了解孩子比较勤奋,只是因为没钱读书而上不起学时,都会拍着胸脯承担下来。到现在已经培养出了5个大学生,到目前为止,身边还培养着第6位大学生。他们都会亲切地叫她为“徐妈”。

  程强是重庆人,“徐妈”用节俭下来的钱每年资助他2万元作为学费。程强大学毕业后,她通过熟人把他安排在北京工作。“因为我以前都是全国各地跑,北京特别熟。”徐雪环说。

  她把培养出来的几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女,除了资助学费,毕业找不到工作,她会操心去把他们安排、安顿好。去年下半年,还为自己培养出来的一个女儿、儿子撮合了一段好姻缘。

  “女儿”跟“儿子”喜结良缘

  “我‘女儿’和‘儿子’刚刚结婚。”说着,徐雪环拿出手机让我看‘女儿’和‘儿子’结婚时的照片。“女儿怎么可以跟儿子结婚呢?”正当我不解时,她忙解释:“‘女儿’和‘儿子’是我培养出来的,但没血缘关系。

  原来‘女儿’张晓曼是湖南礼陵人,1995年,徐雪环跟一个朋友到湖南谈生意,在一工地无意间看到张晓曼在担砖头。“这么瘦小的小姑娘怎么在这工地上担砖头?”徐雪环联想到自己年轻时也担过砖头,这活又苦又累。另一个礼陵的朋友知道她乐于助人,于是跟她开起了玩笑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在火炮厂做工时都已被火炮炸死,你愿不愿意培养她?“我没有女儿,如果她能叫我一声妈,我就砸锅卖铁也会培养她。”当时的一句玩笑话,让她真的承担起了女孩的一切。从高中培养到博士直到出国。“晓曼现在在美国芝加哥,生活得很好,常常叫我过去。”徐雪环说起女儿感到无比兴奋。

  “这个‘儿子’我只培养了他一年,‘儿子’夏回祥是哈尔滨人。”周游全国的徐雪环认识那边一个村里的负责人,刚好徐雪环过去跑保温杯生意,说起村中有这么一个人,家里条件差,问她愿不愿培养。徐雪环二话没说就负起了这个责任,只是后来村里有钱后,就由村里自行培养。

  就这样,徐雪环给两个人做媒,喜结良缘。

  东方“打劫”,西方布施

  “我常常到富有人家‘打劫’的。”徐雪环常笑哈哈地说,由于自己的收入有限,除了做义工外,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她就在车库里做一些元宝斗、莲花斗等,卖钱继续做好事。“除了斗的成本,赚多少我会跟买主直说,告诉对方其余的钱可要用来捐助的。”徐雪环笑呵呵地说,她知道有钱人来买,“有时会高出成本的几倍,但我会告诉她,我只赚你多少钱,其余的我要用来捐助或是赞助的。”顾客也都很愿意出这些钱。

  说着徐雪环拿出一个本子,上面记着名字和钱的数字。她说,多出来的钱,她都会记在本子上,以顾客的名义赞助出去。做生意如果赚一元钱,她收一角其余九角都要捐出去,心里才踏实。

  “我这个人很‘扛’的,只要是做好事,我常常‘东方打劫,西方布施’,但那些顾客也很愿意被我‘宰’。”徐雪环哈哈笑着说。

  14日晚,徐雪环在三江广场参加了“为永康好人——邓明辉义卖捐款活动”。

  “为了能多为他筹点钱,我自己在晚会现场上也拍来了一幅山水画。”当时现场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瞬间,数百志愿者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奉献爱心,为挽救邓明辉做着不懈的努力。徐雪环慷慨地说,原本想能多为其筹点钱,自己就提高了画的价格,于是出价3200元买下了这幅画。还看望了邓明辉,连画和赞助的钱一共捐了4千多元钱,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帮到他。

  儿子也常年资助贫困山区

  “我自己有两个儿子,一个刚刚订了婚。”记者问她总是拿钱去资助别人,自己的儿子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时。徐雪环却连忙摇摇手说,不会,不会,大儿子也常常在网上资助贫困山区或拿钱捐给穷人,一年至少要拿出五六千元。她说,大儿子认识一昆明的朋友,整个山村都比较贫困。大儿子虽是一个残疾人,但每年都会汇钱过去,让其买些所需物品。

  “大儿子还常常教育我呢,说妈,你烧香不要去,把烧香的钱用来捐助给那些穷人。”徐雪环很欣慰地说,她的家人都很支持她这样做。“我和老公结婚32年从来没有吵过架,也都很支持我。”不过,靠一家人做好事没有用,只有发动大家一起做好事,那样的力量才叫大。徐雪环开朗地戏称,在她的影响下,丈夫的性格也格外开朗。

  “我知道人穷的滋味不好受,我老公从小也很苦的。”徐雪环说,老公父母离开得早,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有时为了表达对村民的感谢,在8月15日老公生日时会为一些五保户、困难户发放红包。

  8月15日为敬老院或五保户发钱已成为徐雪环家里每年都要做的事情,她说,虽然钱不多,每人只发10元钱,但那是她的一点心意。全家人共同延续着这个习惯,不管儿子、丈夫在哪里干活,每到老公生日都会给周边的困难户、敬老院发放这笔钱。

3上一篇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社会 10 全国各地5位大学生同一个妈 2013-4-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