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英晓 “外贸虽然没有全面复苏,但总算来人多了起来,当然只能与去年秋交会相比,然而不管怎样,人气旺起来总是好事。”23日,刚从第11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第一期现场返回我市的一建材商,如此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 从市商务局获悉,我市有61家企业参加了广交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与过去“低价”吆喝不同,越来越多的我市企业选择了加快自主研发,力推新产品的方式来赢取市场。 自主品牌彰显魅力 “令人欣慰的是,我市品牌企业在广交会上充分彰显了品牌魅力,逆势保住了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增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在本届广交会上,像弘大、三人机械、三锋等企业纷纷以自主品牌亮相广交会,备受众多新老客户关注。用参展工作人员的话说,那就是我市参展的新产品大多拿得出手。 该负责人透露,我市参展企业已明显感到主打自主品牌的路是走对了。他说,以往经济形势一有风吹草动,海外的采购商就异常谨慎,绝不轻易向中国厂商发放OEM订单。如今企业真正以自主品牌打市场,那么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即便遇到形势不好,也可以通过加大营销、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来稳住市场。 转型创新焕发活力 与品牌意识一并“焕发”的是永康制造的创新能力。 “若再不撕掉‘价格战’、‘同质化’的标签,未来企业的路只能越走越窄。”参加本届广交会的一工贸公司负责人方先生说,一味的“价格战”很难长久留住客户。 与方先生有一样想法的企业正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与过去一味通过低价“吆喝”不同,在本届广交会上,越来越多的我市企业力推自主研发的新产品。 “这次带来的14件样品,其中12件都是新产品。”方先生告诉记者,不少新品打算通过广交会平台“预热”。 对外经贸展览有限公司经理吕江强说,在目前形势下,我市更多企业根据不同地域客户要求,纷纷细分国际市场,开发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这些企业老客源稳定,新客商频频驻足洽谈。 “危”中有“机”,有信心才有底气,这是经历了第113届广交会一期之后,我市企业最深的感受。在随机采访中,我市不少参展企业都认为,思想上不能因循守旧,产品研发设计上要有新突破,开拓市场上有新举措。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未来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急单小单多,长单少 位于城西的工具商周先生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谈经济复苏还言之过早。“在本届广交会上,与我洽谈的生意都是急单小单,长单少,采购商要求周期短、发货快。”周先生认为,这也迎合了目前的外贸形势,人民币升值依旧,欧美市场依然寒冷,所以买卖双方都有交易“短平快”的诉求。“跟过去囤货待升值的情况完全相反,现在发货迟了价格可以就会走低。”周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一些参展企业为了适应做急单小单的生意,还专门在赴展前培训展销工作人员,培养他们的现场解说能力,还提出了“人盯人”追踪服务的要求,希望增加采购商的下单几率。周先生坦言,虽然采购商表现出意向,但毕竟现在的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再不可能回到“坐着有钱赚”的年代。 慎接新兴市场的单子 与过去的外贸语境有所不同的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的“新兴市场”一词的频率似乎有所减少。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向记者道破天机:“到印度、俄罗斯、巴西这样的国家开拓新兴市场,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他们目前总体走的还是低端低价路线。另外,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不一样,企业产品要打入这些国家需要考验、摸索和研究。” 这位业主说,我市许多出口产品,由于牌子硬、技术含量高,目前还是以出口欧美市场为主。“虽然现在欧美市场复苏需时日,但自己企业依然乐于接洽欧美客商,因为产品相对售价高,且他们一般不会走低端市场路线。”他说。 对此,前面提到的那位周先生也有同感:“在外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开拓行业内新兴市场是趋势。但是,由于一些新兴市场还在构建中,不确定因素及人文环境都将显现负面作为。所以,如果还没有真正找到契合点,一些新兴市场的单还是慎接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