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五峰·重楼
3  4  
逆 袭 (小说)
爱恨之间
山水特清明
难忘叶一苇
图片新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爱恨之间
■ 徐雅娟
2013-03-13

  我向来主张,与人为善固然是一种好品质,但无端遭受攻击时奋起反击也是必须的。所以尽管许多人一直对鲁迅先生的“尖刻”“睚眦必报”颇有诟病,但我却非常赞同先生不畏惧、不妥协的真实的刚硬态度。

  读先生的杂文实在太有意思了!许多文章堪称论辩技巧的经典。如《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我还不能“带住”》、《碰壁之余》等等,常常读得我哑然失笑,拍案叫绝。他面对的敌手众多,却往往不用自带武器,随手抓住敌方射过来的箭一一奉还,一扔一准;敌手扔过来的如果是糖衣炮弹,他毫不留情地一把撕下甜蜜的外皮,软硬不吃的态度让对方束手无策;他对准目标集中火力猛攻之前,从不忘记先把可能出现的漏洞堵得严丝密缝,不让对手有任何逃遁的可能;明明是激烈的唇枪舌战,他却像个孩童似的调皮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语言谐虐俏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先生伶牙俐齿、深沉冷峻的形象常常在我脑海里交替出现,和谐统一,让我着迷,深思。其实在看似狭隘的争论背后,是先生思想的力度、深度和锋芒。先生为什么特别擅长于用这样尖锐的方式表达?是天性好斗吗?我觉得,个性因素当然也有——“其实呢,被毁则报,被誉则默,正是人之常情。谁能说人的左颊既受爱人接吻而不做一声,就得援此为例,必须默默地将右颊给仇人咬一口呢?”——但背后还是有更强大更合理的缘由的。也许,他自己的另一段话是最好的注释:

  “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章,温良敦厚的假腔,留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万一那些虚伪者居然觉得一点痛苦,有些省悟,知道伎俩也有穷时,少一些假面目,就是一个‘教训’。”

  先生的笔两头都尖,一头解剖他人,一头解剖自己。他自始至终清醒着呢!而且他自始至终对国民性的疗救抱着热忱的希望,他的冷是因为热,他的恨是因为爱。我觉得这一点在他的《无花的蔷薇》中表现得特别鲜明。

  在《无花的蔷薇》前半部分,先生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与徐志摩、陈西滢、章士钊等人论战正酣。但他一听说段祺瑞政府对请愿青年大开杀戒,马上笔锋一转,狠狠地刺了自己一刀“当我写出上面这些无聊文字的时候,正是许多青年受弹饮刃的时候”。接着他满怀激愤和痛苦,连续写下了振聋发聩的声讨文章《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空谈》,对着满腔爱国热情却被无情杀戮的青年,他就像一个慈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女赴死,深深的痛惜之情简直溢出了字里行间!他怒斥政府的卑鄙,哀叹人与人的隔膜,为纯洁而正义的后辈献上最深厚的敬意,并且强压哀痛,理智地劝导青年要在险恶的环境中注意讲究斗争方法,不做无谓的牺牲。喷薄的激情,浓重的爱憎,先生几乎是用生命在为正义和公理呐喊,我们几乎能看见他袒露的为国家和民族深深忧虑的赤诚的心!这些文章,常常看得我热泪盈眶。一个人出众的学识和才华也许能得到别人的钦佩,但要想得到大众的敬重,别无他路,只有高尚的人性和品格!先生的爱和恨都浓墨重彩,意义却是相同:赤胆,真心,爱国,爱人!

  先生的文章,是我一辈子的精神宝藏。他的文字擦亮我的双眼,让我始终有勇气不懈地认识他人,剖析自己,观察社会;回顾、审视、揣想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我亲爱的祖国;并且始终有信心,对合理幸福的公民社会的最终建成,抱着执着的热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五峰·重楼 15 爱恨之间 2013-3-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