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程卡 3日夜,西溪镇西溪村西溪小学的操场上,北风凛冽,严寒挡不住现场数千人的热情,相隔85年之后,西溪村又迎来了神秘的浙中民间艺术——炼火。 炼火又叫“踩火”,是一种古老的祈福仪式,源于古代人类对火神祝融的崇拜,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佑护,驱鬼避邪,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据《宋史》记载,北宋天圣年间,永康胡库人胡则官至兵部侍郎,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曾奏请免除衢、婺两州身丁钱。胡则死后,百姓怀其德,在方岩立庙祭祀,尊为“胡公大帝”。据传胡则生前喜欢观看炼火,他死后,当地人们每年都要到永康方岩炼火,意为胡公“跑炼乌金”。经过数百年历史变迁,永康本地的炼火仪式逐渐消失,现在仅存于磐安县深泽、双峰两地。 这次来西溪表演的炼火队伍就来自磐安深泽乡。 在西溪小学校的操场上,早已点起了一个直径为10多米,厚度为20多厘米的大火坛,用掉了木炭100筐,4个直径1米5的大鼓架在火坛之后,10面大旗在夜色中迎风招展,熊熊的火光映红了观众的脸庞。 炼火的整个过程分成10个步骤:祭坛定叉、净剑响鞭、宰鸡淋血、召将请圣、发符焚牒、开水火门、催降赴炼、扫魈、谢火送圣、施孤魂。 通天大鼓敲起来,长长的唢呐吹起来。经过复杂的仪式后,32位表演者赤膊光脚,手拿钢叉,只在腰间围一条树叶、兽皮形状的腰裙,在数千名观众的助威声中,大家齐齐抖动钢叉,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堆,先由东往西踩过去,再从北到南奔腾,然后在圆形火炭场上奔跑,勇往直前,泰然自若,身体向上提气,动作剽悍粗犷,气势壮观。 “双龙出海”、“神童探海”、“火海降魔”、“四海归一”四组精彩的踩火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惊呼声,裸露的双脚与700多度高温的火堆,赤着上身的表演者与穿得严严实实的观众,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野性的力量、勇敢的精神、坚忍的毅力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炼火的起源来自原始部落,一群人围着火堆跳舞嬉戏,勇敢者穿火而过,再而演变成一种敬神的仪式,祈求神灵的保佑,现代则成了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变成了表演项目。从野性力量的体现到对大自然的崇敬再演变成对民俗文化的怀旧,娱人到娱神再到娱人的演变过程,始终不变的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