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五峰·重楼
3  4  
馒头本是此滋味
历史不会忘记
食于野
打秋风是门技术活
稻草蓬之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打秋风是门技术活
■ 胡汉津
2012-10-17

  打秋风亦称打秋丰,古已有之。陆嘘云《世事通考》对打秋丰的解释是“因人丰富而抽索之”。说白了,打秋风就是借由头寻个去处,白吃白喝白拿,化人为己。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算是打秋风的老前辈了。这位老人家去荣国府打秋风的“由头”是“祖上与贾二老爷夫人的祖上曾同在京城为官并认过连宗”。因为是临时起意,刘姥姥也没做什么准备,牵了外孙子板儿,孤儿寡老地甩着二只胳膊就去了贾府。七弯八拐地见到了贾府少管家王熙凤,嗫嗫嚅嚅诉明来意,凤姐私下一打听,论亲戚跟这刘姥姥是八杆子也打不着,只不过是祖上当年一时兴起认过回连宗,明白这是打秋风来了,便唤下人取来二十两银子,另给了一吊钱当路费,将刘姥姥打发回去了。

  二十两银子在王熙凤眼里只算作“给这孩子做件冬衣”,可在靠二亩薄田艰难度日的刘姥姥眼里,却无疑是一笔巨款。

  刘姥姥欢天喜地回家后开始谋划第二次进府。到了秋天,刘姥姥收拾了些地里的瓜儿菜儿,枝上的柿儿枣儿,用只布口袋驮了,仍旧牵了板儿直奔贾府。一生二熟,这次刘姥姥径直就见到了凤姐,巧的是,贾府老祖宗贾老太太正闲闷得发慌,想找个“识古”的人唠嗑唠嗑,正是瞌睡遇上枕头。那刘姥姥本是个聪明、识趣之人,在凤姐和丫环们的暗地撺掇下,在贾老太太面前装痴卖傻自嘲献拙,哄得老太太乐不可支,不但吩咐好吃好喝好住地供着,还带着她满园子溜达,临走,茧绸青纱、点心御米地装了整整一车,外加一百零八两银子,刘姥姥满载而归。

  刘姥姥二进贾府打秋风可谓收获颇丰,足够她以此为本做个小买卖或置上几亩好地,但刘姥姥打秋风的本领若跟另一个人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个人便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士李渔。

  明清时期风行一种社会现象,一些落魄未仕的文人凭借文艺上的名声、特长,出入士大夫之门以期得到馈赠,而士大夫也借与这班名人交际以满足自己的虚荣。

  李渔出身小商人家庭,中过秀才,科场失意后专事著述、出版和戏剧编导。李渔一家连同仆役有几十口人,生活负担颇重,为了衣食需求,李渔常游历于各地达官富绅间,受邀为他们撰联赋诗、设计园庭等,跟他们在一起谈文说艺、度曲演戏,并将他们的书信、文案等选编成书出版。李渔多才多艺,除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各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李渔所到之处都受到优厚款待。官绅们都久闻李渔大名,他们中不泛真仰慕李渔之才者,但更多的是附庸风雅,欲借李渔之名以粉饰自家门面,他们除了赠予他大笔银两,甚至还送给他两个姬妾。李渔对二姬进行细心调教,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自编自导,常年巡回于北京、山西、甘肃、陕西、湖北、福建等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李渔所交往的人上至宰相、尚书,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行迹遍及十七个省二百余州县,“三分天下几遍其二”。李渔可谓是中国古代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这种交往既增长了他的见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也使他获得了丰厚的财物馈赠。李渔游历北京时,有个官僚手中拮据,居然把自己珍藏的古董典当了,当来的十二两银子,一文不少全资助给了李渔。

  正是靠着做清客、打秋风获得的丰厚钱财,李渔在南京买下地皮,亲自设计修建了他那座著名的园林大宅“芥子园”,并以“芥子园”为创作、出版基地,将他的著书、出版事业越做越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五峰·重楼 15 打秋风是门技术活 2012-1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