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青恒 熟识的好友里有玩盆景栽培的。朋友礼尚往来,便得了那么一两盆。 父母爱花,平时喜欢栽花种树不假,但对于盆景,习惯了种这种那的他们同样感到很棘手。 因为栽培盆景,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 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以此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借景抒怀的效果。 在只懂得栽花种树的外行人眼里看来,盆景所蕴含的技术要求太高。这不仅因为制作出一盆好的盆景,往往需上十道手艺,且平日里,盆景的管理也不是易事。 光是从浇水、施肥、防治、修剪四个必不可缺的盆景栽培工序来说,就是一个技精于道的过程。由于盆景中植物的树桩栽植于盆中,不论是深盆,还是浅盆,泥土总是有限的,所含水分也是有限的,水浇得少了,盆景枯死,浇得多了,霉根。盆钵内土壤有限,因而养分也有限。树桩盆景因其小中见大的艺术特性,不可施肥太多、太频繁,要掌握施肥含量与把握施肥季节。分为枝干、叶面和根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修剪又有摘心、摘芽、摘叶、修枝和修根之分。树木盆景为抑制其高生长,促使侧枝发育平展,可摘去其枝梢嫩头。树木盆景在其干基或干上生长出许多不定芽时,应随时摘芽,以免萌生多余的枝桠,影响树形美观…… 栽培盆景技艺繁琐,学会费时费力,这让凡夫俗子,忙于生计的人们对它望而却步,使其沦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客把玩的对象。随着栽培盆景渐渐形成学说,盆景自然而然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遗产。 印象中,好的盆景,不是存放在某些个著名的园林,就是被道行高深的所有者视为珍宝,藏在“深院高阁”,轻易不拿出来示人,只有在推心置腹的好友面前,才拿出来评鉴。 虽说是外行人,但受朋友影响,也一直对一些上档次盆景园心存好奇,苦于没有富裕闲暇。不料,一直未满足的好奇,近日可谓“足不出户”,未出市界便得到满足了。 听别人说起,在我市园周村有一个“盆景园”。 没去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以为所谓的“园”,最多的便是一个小园子里摆放上几十盆杂七杂八的盆景。 也因怀着这样的想法,当我到达目的地,眼前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在那高高耸立刻着“丰园”两字的汉白玉牌坊后面,是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大庭院,走进庭院的大门,超大的花坛便映入眼帘。花坛里种着绿油油的麦冬,并架设着樽樽由花岗岩石板搭成的T形展台。在T形台上,一盆盆造型各异的盆景,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 “这里的盆景一共有四五千盆。”正在给盆景浇水的庭院管理者,来自安徽的李师傅拖着长长的橡胶管子说,“其中多为五针松、赤松、罗汉松、红枫等几个种类。这个季节,我们每天都要给盆景浇水,管理庭院有五六个人,但工作依旧很繁忙。” 这么大的盆景园建设不是易事。“从2003 年开始建设的,目前已投资两千多万元,估计总投资在一个亿左右,预计在明年年底完成,至于盆景园的整体规划,还要请教这位盆景园的投资者王总。”园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双政指着身边一位体型略胖的中年男子笑着说。 原来盆景园的这位投资者名叫王高丰,是浙江三棵松园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 说起盆景,这位王总来了劲头。他从小便对花花草草感兴趣。从十八九岁进入城关五金厂接触盆景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十个年头。这三四十年来,王高丰办过厂,开过酒店,却从来没和盆景断过交。盆景园内的盆景,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获奖的作品多出自他手。他还专门邀请国家级的盆景栽培专家来永传授技艺。他自己也由一位爱好者成长为盆景艺术的专家了。 作为王高丰好友的王荣丰先生风趣地说:“有的人赚钱后‘赌赌嫖嫖’,而高丰赚钱后是‘花花草草’,全投在盆景上了。” 当问起王总为何会将盆景园建在园周村时,王总郑重地说:“把园地选在园周村,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来,园周村有这丰厚的文化底蕴。二来园周村民风淳朴,在这里建园,放心。”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抓经济,更应增添文化元素和审美元素,王总在我村建设盆景园,既能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很好展示,同时增添了我村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知道盆景,了解盆景艺术。再者,这也是我们村打‘生态牌’和‘旅游牌’的需要。我们村和王总可谓‘双赢’啊。”周双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