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利华 广东省经济是国内经济的风向标,该省多数企业产品以外贸出口为主。当下正值国际经济疲软,大环境不理想的形势,部分企业迎难而上,通过积极转型升级,博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但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准入门槛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底层企业在经济低迷的当下,就显得举步维艰。而吸收批量外来务工人员的企业大都在此行列。珠三角如此,长三角民营企业老板跑路、企业关门的消息也是经常性曝出。 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后果导致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得不重新找工作,或者考虑提前回家。在广州火车站,扛着大包小包,无奈地选择回家的务工人员不在少数。 8月初,我走访了广州、东莞、义乌等外来务工人员相对密集的地区。上述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是热闹非凡,找工作的人非常多,出现了与往年反常的现象。 一边是劳务市场人满为患,一边是企业一员难求,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怪现象? 首先,从企业类型分析,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行业领军企业基本是订单充足,工人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生产任务,工人的工资也可以得到高保障。像这样的企业为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性地进行人员的增补。但遗憾的是,多数务工人员眼高手低,特别是90后新生代务工人员个性化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多企业在招工的时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务工人员的惯性思维束缚了自身职业发展。据了解,多年在珠三角务工的人员就不愿意到其他的地区找工作,宁可整天穿梭于当地劳务市场,也不愿跳出这个圈子寻求更合适的工作机会。 再次,多数务工人员没有一技之长,满足不了企业的招工要求,也是导致劳务市场人满为患的根本原因之一。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务工人员都被企业挑走,剩下的多数是没有一技之长、靠出卖劳动力的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往往不愿意去学习,因为在学习技能当学徒的时候,一般收入都不高。殊不知,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工资才能得以保障。 现在的企业竞争如此之激烈,能生存下来就属不易,员工想要找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工作就会显得非常困难,而轻易地跳槽既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企业产量高,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辛勤付出的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收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改善生活条件,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