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鸣 应志昂:1954年出生 职业:浙江永压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连续数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连续获“优秀厂长”称号;获永康市农村科技带头人称号;其企业连续20多年为纳税大户、纳税百强。 人物 名片 吃过玉米衣,啥苦都不算苦了 我是芝英五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吃不饱。没办法,除了挖野菜、吃花草充饥,我们还“打”起玉米的主意:把掩埋后的玉米衣取出,和着一点点面粉烤饼。虽然又粗又涩,但能有这样的“玉米饼”填肚子,我已经很满足了。 我从12岁就开始投师学钉秤钮,也做过很多行当,16岁开炉,算是单打独干了。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仍热浪滚滚,为躲避巡查,我几次外逃做手艺,白天出工在生产队干活,晚上12时偷偷打秤钮,直到清晨才收工。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煤油灯下打秤钮,忽然听见敲门声。我打开门,竟发现进来位公安人员,要我立马去公社老实交待。后来我好说歹说,又向他保证下不为例,才算放我一马。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徐徐吹来,村里允许农民创办副业组。我就买了几台冲床,先后打过白铁、做过冰模。记得当时生产冰模时,我一年的产值就有好几万元,这在当时算是天文数字了。 几年后,我拿出手头积攒的2万元钱,打算从事压延行业。后来我一打听,不禁吓了一跳:若想配齐设备正式开工,至少需几十万元启动资金,区区2万元根本不顶用。 创业资金的缺口很大,但我有一股子硬脾气,认准的事情就不打算放弃。后来,我花了100元钱做报纸广告,从丽水某国营企业买来一台价值6000元的旧轧机,准备开工。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轧机不仅体积庞大,而且所需电压极高,芝英当地根本“容纳”不了。 于是,我又连夜寻找轧机的安身之处,后来在朋友的四处帮助下,我终于在其他乡镇落实好了场地。 办厂之初,只有几个帮工。我不仅时时蹲在车间里加班加点,还必须常常天南海北外出跑业务,虽然很辛苦,但我常想:“和小时候咬玉米衣啃花草相比,现在的日子算是幸福了,还有什么难关挺不过去呢!”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轧铜材的技术,企业也越办越顺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头年产值就达到1万多元,我也腰包渐鼓,成了不折不扣的“万元户”。 作为永康青年代表进京 记得是在1984年吧,当时的县委书记洪承芳坐着辆旧吉普车,来到我办的压延厂,他坐在硬板床上,和我推心置腹地谈话。 书记告诉我,县委县府作出重大决策,放手发展私营和个体企业,并在信贷、生产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希望我思想再解放一点,打破小富即安、不为人先的传统思想,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听了书记的话,我深受启发,也开始重新规划压延厂的发展道路。 我是小学文化,一直没机会加入共青团,但记得同样是在1984年,我却突然接到县里团委的通知,让我作为永康的青年致富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性会议(当时全金华只有2人参加)。 在北京,我们受到了国宾般的待遇,不仅有专车接送,还有警车开道。同时,我们还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以及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延东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同样是在1984年,我还获得金华市青年“两户”先进代表荣誉称号。国家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各级领导的贴心关怀,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个私经济大发展的美好春天已经真正到来!于是,我更坚定了办好企业的信心,一门心思继续沿着压延这一行业摸索、前进下去。 我的感言——专注专心,不辞劳苦 很多人都说我不像大老板:办公场所又旧又小;穿着随随便便,见了面,和谁都不摆架子。其实这样挺好,因为我始终认为,企业的竞争不是“面子”的竞争,而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才会真正有发展的潜力。 这几年,工业经济整体运行态势不乐观。像压延行业,也受到市场疲软、不正当竞争等因素影响。但不管出现什么困难和压力,我都没想过转行,在我看来,铜压延行业属基础行业,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其中可待研发、创新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隔行如隔山,如果你今天做这、明天做那,有可能什么都干不好、干不精。 年轻时,我干活不怕苦不怕累,现在年纪大了,我同样没想过休息。下一步,我的新厂房就要投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我是真的准备活到老、干到老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