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弓!
行业规模由小到大 质量由劣到优 品牌由无到有
现我市电动工具行业有32人参与国家标准制定
■记者 施娟
14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启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刘世昌等领导专家莅临我市,实地考察我市申报“中国电动工具之都”的相关工作。这标志着我市申报“中国电动工具之都”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正摆开架势开弓射箭。
【行业现状】
总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1/4和1/3
翻开历史画卷,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市已开始生产电动工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我市电动工具行业已有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800多家,规上企业230多家。去年我市电动工具年产整机7285万台,产值达110亿元,年销售总额105亿元,年外贸出口额70多亿元,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是我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欧美、亚、非、澳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日本、德国并称全球电动工具三强。
很多业内人士形象地说:“世界上十把电动工具,其中一半以上就是永康生产的。”
质量由劣到优 品牌由无到有
市电动工具行业协会会长胡志雄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电动工具生产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电动工具系列产品从原来的十几种发展增加到50多种,产品规格从过去的80多个增加到200多个,实现了从单一的小电动工具产品向多元化、大型化、现代化、规模化、新颖化的电动工具系列产品方向进军,迅速占领了市场制高点。
一份来自市质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止,我市电动工具行业已累计荣获中国名牌1只,浙江名牌8只,金华名牌15只,驰名、著名商标12只。有10家电动工具企业的产品成为“永康五金”浙江区域名牌使用单位。全行业累计获得电动工具相关专利1500多个,45家企业在我市质监局建立了质量档案,160多家企业通过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认证。
2011年,我市电动工具产品共有65批次经省市质监等部门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0.77%,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产品质量指数达到99.74。
【行业地位】
32家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市质监局局长杨可忠介绍,在电动工具发展史上,我市电动工具经历了“电动工具热”、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教训和阵痛。如今,该行业的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已显著增强,我市整个电动工具阵营也逐步从“浪潮经济”向“质量经济”、“品牌经济”转变。
为促使电动工具企业在国内外贸易与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质量话语权,质监局近年来不断细化“定向申报、定点培育、定人服务”的“三定”方针,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2人参与了电动工具国家标准制定。如正阳实业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电动工具行业的8个标准制定,弘大集团被指定为“冲击电钻”、“电圆锯”国家标准制定起草主任委员单位。
杨可忠表示,从企业标准、行业内控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从过去卖苦力的四流企业到卖产品的三流企业,再到卖技术的二流企业,如今发展到卖标准的一流企业,我市电动工具行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关注度已经越来越高。
注重质量检测,以质兴业
据悉,为提升我市电动工具行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同行中的地位,市政府和质监部门做了大量的引导和扶持工作。早在2004年,我市便成立了浙江省五金和电动工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全市电动工具企业提供产品检验、样机试验、定形鉴定等家门口一站式服务。
记者跟随专家考核组考察企业时了解到,我市众多电动工具企业认识到了检测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的重要性,组建检测中心和实验室的意愿强烈。在三锋公司,新厂房四楼的电动工具产品质量检测实验中心已投入使用。
据该公司总经理黄理介绍,实验中心设有淋雨测试房、寿命实验室、安规实验室、环境测试房、可靠性测试房等12个实验室,现已初步具备对电链锯、割草机、修枝剪等六大类产品共92个项目的检测能力,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转型升级、破解发展瓶颈提供了有效平台。
产业集聚效能凸显
永康是浙中地区工业的辐射源,是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正是依靠如此得天独厚的产能优势,我市电动工具产业的“都市中心地位”不断显现,对外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永康(含武义、缙云)电动工具产业集群,以及以整机制造为龙头,附件、配件、协作件、制造设备、检测仪器等产品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刘世昌在与我市众多电动工具生产企业交流时表示,最早起步生产电动工具的企业在上海,之后才在全国各地兴起。如今,上海早已失去了电动工具产业的优势,反而是永康后来居上。他对永康电动工具行业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配套体系、丰富的品种大加赞赏。然而,他在考核过程中也一再强调,永康电动工具的辐射功能虽不容小觑,但应该继续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做强做大,这样才能引领国内整个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
【申报努力】
专门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我市提出要把“五金之都”打造成“品牌之都”,并在名牌培育、质量提升、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各企业主对品牌与质量的认识也是越来越清晰,形成了企业主动、政府推动、部门互动抓质量创品牌的良好氛围。
然而,专家组在考核我市电动工具行业时透露,单从数据上看,我国是世界电动工具的生产大国,也稳坐着外贸出口第一大国的交椅。但是和德国、日本的电动工具相比,无论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电动工具要做大做强,争创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是当务之急。
对此,记者在本次申报考核中获悉,市政府已专门制定了《永康电动工具行业未来三年发展规划》。《规划》对我市电动工具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电动工具企业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加快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在做好外销的同时立足开发国内市场。同时,针对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华水对申报“中国电动工具之都”十分重视。他表示,“中国电动工具之都”称号是对永康电动工具行业发展的肯定,也是永康电动工具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不断巩固提高在行业内的地位和作用的需要。
伦达公司磨光机生产车间。 记者 林群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