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休闲
3  4  
用手中相机体验生活真善美
痴迷书法50年
习字5000万
新款布鞋舒服时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2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用手中相机体验生活真善美
2012-06-05
  施天安摄影作品《金色的收获》获得全国典藏精品奖

  ■记者 林群心 实习生 吕旭斌 陈智颖             

  去年11月,在“永远的江南”全国摄影比赛中,一幅来自永康的作品《金色的收获》获得典藏精品奖,这也是浙江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作品。

  近日,记者来到民间摄影家施天安家,欣赏他的佳作,了解他的创作历程。

  让更多的人了解永康特产

  对于《金色的收获》这幅作品,施天安感触良多。“在去年的永康农博会上,家乡特产豆腐皮受到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关注。”施天安回忆,当时就想,这是一个让更多的人了解永康特产以及风土人情的好机会。

  “拍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困难。”施天安回忆说,“在选景时,最早选择前仓镇的法莲寺,随后又去了方岩镇的仙岩。两处都是盛产豆腐皮的地方,但是拍摄之后总是觉得差了一些韵味。”

  “最后,我选择了前仓镇的斗潭。刚到斗潭我就被那里山清水秀的风景所吸引。”说起被自己发现的美景,施天安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那么美的景色了,当时的灵感也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中。” 

  选好地点后,施天安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当地村民不肯配合。第一次拍摄是在10月份,那时还没有到制作豆腐皮的时节,老百姓显得不是很配合。那个月去了五六次,都没有拍到满意的作品。一个月之后,当地各家开始生产豆腐皮,总算是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但他们都不愿意入镜头,拍出的照片也不是十分理想。

  拍了几次之后,拿着照片给村民看,也许是他们感受到了这些照片传达的感觉,开始配合,这才让他拍到了这张《金色的收获》。

  这幅作品不但在国内得奖,还送到国外参过展,受到了好评。

  与真善美同行

  “不管做哪一行,只要有恒心,有闯劲,并真心以待,就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金子。”对于自己的摄影人生,施天安深有感触。

  “我从小就喜欢摄影,这与我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父亲所从事的行业有关。”施天安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过去。父亲有个照相馆,他小时候就生活在照相馆里面,看着父亲给人拍照,客人的脸上都会露出很美的笑容,给他带来的影响很大,当时就认为,拍照是件让人很温馨的事情。

  “我16岁,唐先镇兴建大后寺水库,那场面可壮观了,推独轮车的、挑石头的,人山人海。当时我就想,要是我有照相机,把这幕震撼人心的场面给拍下来,该有多好。”从那以后,他就立志要继承家业,学好拍照技术。

  那时候的照相机叫做三脚架外拍机,那家伙可不像现在的相机这么方便,弄起来很麻烦,而且净重有50多斤,携带很不方便。”那个年代,很多生意都是要上门服务的,拍照也不例外。春节的时候,富裕点的家庭就会叫他父亲过去拍全家福。17岁那年,大雪天气,金坑、下位等山里的村民叫他父亲过去拍全家福。那时候还没有进山的公路,他跟父亲就扛着那50多斤重的照相机走山路进山,由于山路比较陡,再加上雪大路滑,父亲不慎跌了一跤,那个笨重的相机也掉进了山坳里面,他们好不容易才把它弄上来,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顾客一家人都已经到齐了,而且在那边等了好久。

  “我的摄影生涯有很多回味无穷的回忆,最深刻的是在1983年,那年我加入了永康摄影家协会。”施天安感叹时间飞逝,转眼间加入协会已将近30年了,“摄影和拍照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如果只在照相馆里帮别人拍照,帮别人留下美好的瞬间,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快乐,但这远远比不上摄影给我带来的意义。摄影是门艺术,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用心与拍摄物交流的行为。而且摄影脱离了照相馆对我的束缚,让我得到在大千世界里与真善美同行的人生体验。”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休闲 13 用手中相机体验生活真善美 2012-6-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