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摄影 朱青恒 11月29日到12月2日,每天晚上,在唐先镇上考村的大会堂里,歌声一直响亮。 “中通杯”永康市第四届乡村歌王PK赛正在此举行。此次参加PK赛的歌手有60多人,来自我市各镇街区及外省,歌手从事职业不相同,年龄跨度大,小的只有8岁,大的是年过六旬的阿婆,不会普通话,上台只能用永康话介绍自己。他们的表演方式也各不相同,或上台便来了段传统的戏曲,或边跳边唱,更有甚者洒脱到连伴奏带都不用了,直接清唱……每个参赛的选手都怀着同样的一种心态,那就是一展自己的歌喉,将自己动听的歌声献给观众,把自己靓丽的风采展示在大家面前,收获快乐。 上考村红糖文化旅游节的乡村歌王PK赛,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个年头了。上考村的村民说,在这4年里,只要每年的乡村歌王PK赛举行的那几天,七八千人就会把大会堂挤得满满的,天再冷也是热气腾腾的。尽管每晚PK时间很迟,台下观众还是兴头十足,呐喊声、鼓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乡村歌王PK赛在种文化的同时,也挖掘“民星”,一拨一拨淹没在生活海洋的歌手经过PK赛的平台,闪耀在大家的眼前。 2009年在第二届乡村歌王PK赛上,温州姑娘谭庆紫凭借一曲《亲吻祖国》,赢得了在场评委的一致高分,夺冠获得了一台“小红牛”手扶拖拉机。谭庆紫在参加乡村PK赛之前,便已成功入选央视“非常6+1”节目组。同时,义乌小伙陆洪国、新永康人向玲玲分别获得第二和第三等奖项…… 到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但只要打开网络,输入他们的名字,马上便会跳出他们的视频,出现他们当时比赛时的身影。成功举办了四届的乡村歌王PK赛一不小心就扎根进了老百姓心里。 曾问过第三届乡村歌王PK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新永康人向玲玲,一等奖的奖品是大黄牛吗?她笑着点点头:“之前我也以为是组织方在开玩笑的。我获一等奖后他们还真的牵了一头大黄牛给我,我着实吃了一惊。原本这头牛不听话,用角顶用蹶子踢去牵它的人。我属牛,跟牛有缘分,我去牵它的时候,这头牛温顺地看着我,乖乖地站在我的面前。可惜我把这头牛牵回家也没地方养,最终还是把这头牛送还给了它原来的主人。” 不过今年第四届乡村歌王PK赛,对于获奖者的奖品却一改往年,将奖品改成了现金, 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六个,奖金分别为5000元、2000元和800元。这似乎少了份属于农民特有的朴素情趣。 乡村歌王PK赛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实属一种“草根”文化。 随着我市经济水平日益提升,精神文化也日益成为人民的需求。农村的文化建设,往往会从“草根文化”开始。“草根”文化,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正统的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知识。草根文化源于人们的生活理念,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形态。 在PK现场,上考村的吕姓阿婆看得目不转睛,真是认真,台上歌手唱的歌她只要会唱,便跟着哼,手里拿着那个晚上打来的糖勾也基本上没动过。 “阿婆,这样的比赛好不好看啊?”“当然好看了,从今年PK赛开始,我是天天到场,没有间断过。”“为什么这么爱看啊?”“主要是平日里农闲也没什么事情干,呆在家里,老伴又出去和其他人打麻将了。我是巴不得时不时有这种比赛,看PK赛,比乌烟瘴气没日没夜地打麻将强……” 健康积极的“草根文化”是对当今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对待“草根文化”我们应心怀理性,剔除糟粕,尤其应该剔除那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颠覆性的破坏较大的“草根文化”,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 愿乡村歌王PK赛能越办越好,让更多的老百姓歌唱爱好者,在这个平台上唱出快乐,唱出属于我们草根的“美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