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晓东
首次创业失败
应康济的父亲早年在永康创办了一家电火锅配件厂,虽然厂子规模不大,但是足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001年,学校毕业后的应康济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来到工厂上班。父亲希望应康济留在他身边,子承父业,过安稳富足的日子。
然而,不安于现状的应康济在工厂里干了两年就“稳”不住了。“客户来一个电话,需要多少产品,我就送过去,根本没有压力,工厂发展也总是停滞不前。”应康济认为,电火锅是个日落产业,如果还是这样下去,工厂迟早会被淘汰。
那时候,不粘锅行业正在兴起,应康济头脑一热,就想转型做不粘锅。
应康济的想法遭到父亲的竭力反对,父亲认为,这个行业虽然市场前景广,但是投资起码要几百万元。而且,这个行业对工厂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如果盲目涉入,风险必定很大。
然而,应康济却执意坚持,多次在父亲面前表明决心和信心。
也许是被应康济的执着感动,最后父亲还是给了应康济30万元钱。
“其实这些钱远远不够,我算过,我要投入整条生产线起码要几百万元。”应康济说,不过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一股热情就干了起来。
没有足够的资金,应康济不得不将很多工序拿到外面加工。可是这样一来,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了竞争优势。更让应康济感到束手无策的是,由于公司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的退货率很高。而这些退回来的产品只能当作废品处理,这对应康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公司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到年底已经基本处于倒闭状态。应康济一算,整整亏了20多万。
好在父亲没有责怪应康济,而是想法设法地鼓励他,让他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而更让应康济意外的是,春节前,父亲还特意给他买了一辆30多万的轿车作为新年礼物。
“父亲那时候所做的一切真的让我很感动,如果那时候稍微打击我一下,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我了。”应康济说。
总结经验 重头再来
“在匆匆忙忙中上阵,在轰轰烈烈的市场上尚未冒出个头就很快在凄惨中败下阵来。”应康济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不过,正因为有这一次失败,应康济各方面都变得成熟起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应康济终于选中了咖啡器具这个产业。应康济对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给出四个理由:第一是资金投入不大,整个投资在100万元以内;第二是自己的亲戚有做铝制咖啡壶,可以为自己引路;第三是这个行业属于冷门,竞争不是很激烈;第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以休闲养生为导向的产品前景必定很广泛。
而更让应康济信心十足的是,这一项目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因此从聘请技术工人、引进生产线到顺利投产,应康济前后只花了3个月。
应康济记得,生产线正常运转之后,亲戚就马上帮他联系了一个订单。“这个订单虽然只有504只咖啡壶,但是带给我的是信心。”应康济说,这504只产品我几乎一手参与生产,并且亲自对每一只产品进行质量验收。
让应康济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对产品质量方面非常满意,这个客户第二月就给公司下了1万只咖啡壶的订单。
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应康济就频繁参加行业内的各类展会,想方设法接到订单。
在2004年的广交会上,应康济结识了一个西班牙的客户。虽然两人交谈甚欢,但最后谈到订单的时候,这个客户还是委婉拒绝了。应康济心里知道,那时候,公司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这个客户根本不看重公司。
不过,应康济并没有放弃,几天后,应康济就专程来到他们设在广州的办事处拜访他。后来,听说他要来永康考察,又特意赶去拜见。经过多次的沟通和了解,应康济终于赢得了这个客户。据了解,这个客户当年给应康济下的订单就占公司全部订单的15%以上。
应康济用真诚和热情打动一个个客户,而产品良好的销售,让应康济越战越勇,公司很快步入了正轨,到年底的时候,应康济已经净赚了100万元。
坚持诚信实现公司跨越发展
2007年,生产咖啡壶的不锈钢原材料价格突然暴涨,一下子从1.6万元/吨涨到4.5万元/吨。这时候,为了保住一定的利润,行业的不少企业选择使用了低价劣质的原材料。而且劣质材料做出来的产品在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在客户验货时很容易过关。
“因为我坚持用好的材料,公司几乎没有利润。”应康济说,“看着同行大把大把地赚钱,说实话我心动过,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还是坚持住了,因为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失信于客户。”
一段时间后,应康济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用低价劣质原材料做成的咖啡壶接连出现了质量问题,很多企业因此也就失去他们多年合作的客户。
而应康济坚持了诚信,公司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在行业内的美誉度得到很大提高。2008年,当金融危机袭来之后,市场出现严重的需求疲软。不过,公司不仅没有失去一个老客户,一些新客户也纷纷向公司抛来橄榄枝,订单接连不断,生产销售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形势。
“2008年,在行业内不少企业都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我们公司的产值却实现了翻番增长,这就为公司在行业内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康济说。
借外力提高产品品质
咖啡壶这种看似简单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而且生产过程需要60多道工序。
“这些年以来,大的质量问题我们都可以把控,可是一些细节上的缺陷还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应康济说。
为了快速完善产品质量,公司将目标对准意大利Bialetti、西班牙Valira、捷克的Tescoma等一些世界品牌咖啡壶生产企业,为他们贴牌生产。
“只要我们的产品质量上有不足,管理上有不到位,他们一般都会尽力帮助解决。”应康济说。
意大利Bialetti公司是辰源公司在2007年广交会上结识的,当确定了合作关系后,Bialetti公司就派了2位技术人员进驻辰源公司,重点解决咖啡壶在蒸馏咖啡中漏气的问题。3个月后,这个一直困扰辰源公司的技术难题终于迎刃而解。公司管理比较落后,生产流水线不流畅,捷克的Tescoma公司就手把手帮他们一一改进。年初,辰源公司了解到西班牙Valira公司在产品打磨抛光后,在表面加了一层保护膜,避免了在产品上留下刮痕的问题,辰源公司就派人到西班牙Valira公司学习。
“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大公司那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康济说,这几年,就是因为做了贴牌生产,公司不论在产品的质量还是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打造自己的品牌
自从公司做贴牌生产以来,应康济收获不少,同样感触也颇深,那就是品牌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我们生产的产品,一贴上他们的商标,价格立马翻了几倍,他们赚的钱远比我们多。”应康济说,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
“公司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是应康济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且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从去年开始,公司就在福建、吉林等城市设立自己的直销店,统一包装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推广活动。
“虽然现在我们在打造品牌方面还是处于试水阶段,面临的困难也很多,不过我们有这个信心和底气在未来的3—5年内在国内做出一只像样的品牌来。”应康济最后说。
一大早,武义辰源金属制品公司总经理应康济来到办公室就仔细整理起周末两天的学习内容。
今年,应康济报了浙大总裁培训班,每月都要去杭州学习。每一次回来,他都会在公司例会上向管理人员讲解有关知识和自己的学习体会。
“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我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应重视公司整个团队素质的提升。”应康济说,我只是企业的掌舵者,企业的发展最终还要靠一个出色的团队。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应康济从事企业经营已经足足10年。10年的风雨创业历程,已经把应康济磨练成一个成熟老道的商人,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上逐渐凸显出作为一个企业家应有的底气与锋芒。
记者:你对10年创业的最大感想是什么?
应康济:首先不要把创业想得太简单,创业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当机会来临时,如果不敢去尝试,那机会也会离你而去。当然,在创业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眼高手低、目标摇摆、盲目自信等弱点,不要一味地觉得自己很能干,什么东西自己都清楚。其实一个人的优势是有限的,你要客观评价自己,向老一辈虚心学习。
创业,不是今天做,明天就有回报的。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必须坚持,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中途放弃,只能以失败告终。
记者:你认为企业现在有什么发展瓶颈?
应康济:现在企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提升的空间变小了,而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的增加等不利企业发展的因素也日趋明显。因此,怎样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与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是摆在我面前迫切要做的事。
记者:你最大的爱好和兴趣是什么?
应康济:我不抽烟,不喝酒,喜欢摄影。工作之余,我会去野外拍拍照,放松心情,愉悦身心。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喜欢研究汽车,对世界的一些名车,以及最近新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我都十分关注。有空的时候我也会看看书,给自己充充电,为今后自己更好地经营企业打基础。
对 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