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乡村
3  4  
商务信息
桑园下村民像过节
共贺修谱大功告成
六张地簟被点着
糟蹋了一年收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11-10-18

  为什么看中阿公?

  为什么不多不少就10万?

  76岁姜农说声“缺钱”,风险投资很快应声投来

  ■记者 秦艳华

  李其松说,他自己是做文化用品的,近年来看到投资农业效益不错,也想在这方面做些投资。在投资的同时,他真心想帮老卢一把,特别是看到老卢的这句“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价值的一种体现”深受感动。

  “老卢不简单,70多岁的人了,还承包这么多大棚创业,让人佩服!”提起唐先镇中山村的卢大法,西城街道西竹园蔬菜基地种植户很佩服。

  今年76岁的老人,曾经到义乌、武义种过多年生姜,多时面积达到上百亩。今年5月份,他在西竹园蔬菜基地承包了5个大棚创业。他的创业精神不仅感动本地人,连诸暨人也被其折服,还送上风险投资供其创业。

  古稀之年种40多亩新品种番薯

  在老卢承包的4亩番薯地里,记者见到他正在拔草,一身灰色的衣服,瘦瘦的个子,说话快人快语。

  “昨天刚回来,4天卖了500多斤老姜种。”老卢边拔草边说。近段时间,为了盘活存货,他常到邻县贩销,老姜种在缙云、武义、仙居等地比较受欢迎,一担姜种至少多赚几十元。

  多年来,老卢一直有四处卖姜种的习惯。四处走走都会发现市场的新热点。老卢主业是种姜,副业也种其它,只要经济效益好。

  今年,习惯奔波的老卢在温岭贩销时,意外发现该地高山村种有番薯,红皮白肉、味道嫩脆、汁多肉甜、鲜食口感好,经过与当地农户协商,花费几千元购买了番薯新品种。

  老卢说,眼下这些番薯是新品,未上市已经有人抛来橄榄枝,高价收购,只是条件苛刻,番薯个头大小有严格标准,只收购3两到7两重的番薯,太大太小都要退货。

  “对方不诚心,只是来试探行情!这么老了,也没听说过买番薯还要选身材的!”老卢坦白说。在他否定对方诚心的同时,却暗暗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每公斤3元计算,每1亩地产量500公斤,收入也还行。

  积极创业老人招商引资10万元

  除了种植番薯外,老卢今年还种有3个大棚的生姜和2个大棚的荞麦,在老家和异地还种了几十亩的作物,一年收入也有10多万。

  “去年有位商人投资10万元,这些钱要还贷的!”见到记者赞许的目光后,老卢连忙解释。

  原来,老卢去年雄心勃勃准备发展农业,却碍于资金紧缺,束手束脚。那时机缘巧合,诸暨市店口镇的李其松在报上见到老卢的困难后,第二天就给老卢分2次汇了10万元,并到实地考察,帮助老卢。

  资金问题解决后,老卢也开始忙碌了,在未找到合适土地前,他便买来姜种贩销往各地,赚取其中差价,并在各地寻找新品引进种植。

  种植生姜一直是他多年的拿手绝活,由于今年土地、时间等因素延误了最佳种植时间,他在上半年承包到土地后种了几亩,等明年开春,他已蓄好姜种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也信守承诺还款对方10多万元。

  “对方是好人,我们是朋友了,谢谢他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老卢说。现在逢年过节两家人都会互相串门、联络感情。去年春节,李其松一家邀请老卢到当地游玩,并亲自开车接送。

  前几天,老卢在西竹园蔬菜基地种下生姜、番薯后,第一时间邀请对方到基地参观,向其介绍投资发展情况。

  非亲非故异乡人帮老翁实现价值

  两人非亲非故,李其松为何会平白无故投资10万,帮助70多岁的老卢发展农业,带着疑惑记者致电了李其松。

  李其松说,他自己是做文化用品的,近年来看到投资农业效益不错,也想在这方面做些投资。在投资的同时,他真心想帮老卢一把,特别是看到老卢的这句“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价值的一种体现”深受感动。

  考虑到老卢的年龄,李其松决定投资10万元,他说:“投资太多,对一个70多岁的老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压力太大,责任也太重。”

  通过半年多的了解,李其松了解到老卢是个肯干、能吃苦的老农,他坚信,投资的款项通过老卢的努力和多年的种植经验,一定会有所收获。 

  李其松还说,自己不懂生姜种植技术,他希望老卢把主要精力放在生姜品质的提高上,以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乡村 06 2011-1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