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英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话:“芝英应祖锡,做官做外国;芝英应贻诰,做官做倒灶(为官清廉,乐善好施的意思)。” 应祖锡,字韩卿,光绪廿四年(公元1888年)中举人。旋入官办广方官馆,攻外文,精通英文、西文。后随清使任二等参赞于西班牙,该国国王曾赠予宝星勋章。回国后,先任江苏省南通、高邮四品知州,民国建立后,改任句容县知事(县长),一连三任。退休回芝英后,创办毓秀女校于本宅,藉以提倡女学。著作有《增广尚友录统编》二十三卷,《洋务经济通考》十六卷,西文手著《西班牙日记》三卷。其女品仙,自幼习翰墨,工诗文,省立女子师范毕业后,襄助毓秀女子学校教务,并任教务员,后任县立女子师范讲所所长。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接任培英小学校长职务,那时我已在培英小学读2年级 了,我记得她身子胖胖的,脸圆圆的,教学认真,对学生很关爱。 有一年,应祖锡奉旨回国述职,顺便回到家中,带回“二个活宝”和“一件死宝”,所谓“二个活宝”就是二个保镖,叫“飞毛腿”和“水上飞”。 一天,乡绅们请应祖锡在小宗祠堂聚会,两保镖自然侍随左右,这小宗祠堂门对方口塘,塘那边是一片集密的民居。忽然间外面人声鼎沸,火光冲天,原来是方口塘里壁失火了。应祖锡示意“水上飞”去看个究竟,“水上飞”一看,塘那边的火越烧越猛,居民们一筹莫展。小宗祠里虽放着锡制“水龙”,但隔着方口塘,一时无法送到火场参加救火。 “水上飞”向应祖锡禀明原由,应祖锡就命“飞毛腿”和“水上飞”扛着笨重的“水龙”,举步迈上方口塘,他们鞋不湿,水无波,如履平地,很快赶到现场,不多久,火就灭了。隔塘观火的人被“水上飞”和“飞毛腿”踏水奔波的轻功惊呆了。于是这“水上飞”和“飞毛腿”方塘救火的故事就代代传下来了。 所谓“一件死宝”就是一张象牙制席子,这张席子又光洁又清凉,这张席子在床上摊着,整个房间似开了空调。席子代代相传,传到孙子应子清手里,文革中被抄走不知去向。 应祖锡故居,其南北两面紧挨民宅,东侧屋后为一小溪,前后为花园菜地,环境幽雅,布局灵巧。应祖锡故居始建于民国初期,应祖锡为当时驻西班牙参赞,建筑风格结合了中西特色。 应祖锡故居总面积1626.2平方米,布局坐北朝南,总体分为正房和偏房,前后两院几个部分,中轴线上分别为前院、正房(共三进,分别为门厅、大厅、过厅、后厅),以及后院(兼作菜地),建筑两层,其形制规格严谨对称。原大门入口设于东侧偏房,前院原有二池塘,中间设石质拱桥,直通门厅大门。一进天井东侧,设一楼梯通二层,东侧有门通偏房。大厅明间用板壁与过厅隔断,仅通过次间旁门连通,营造了三进及过厅的相对隐蔽空间。过厅后厅直接相连,后厅有一小门直通后院菜地。偏房位于主建筑的东侧,靠近小溪,依地势而建。总建筑可分为四个部分(以从南至北的顺序),分别为一进轿厅(系待客停轿所用),轿厅一侧有楼梯直通二层与二进佣人房,上建钟楼,和环境地势巧妙结合,造型气势雄伟,其二层与正房门厅楼层相通。三进亦为佣人居所。两侧开门与正房连接。空间逐渐狭小,直至通向后院菜地。整个建筑布局灵活,形式功能有机结合。 应祖锡故居建筑风格以传统为主,包括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及形制结构,但因应祖锡曾任驻西班牙参赞,其中亦较多地结合了西式做法,这在墙面门楣装饰线脚上体现尤为明显。在建筑材料上,亦较早期的古建筑有了更新的突破,如在檐口仅用花沿,滴水则由锡皮檐沟代替,则所谓“石板明堂锡水接”。其中百叶窗、玻璃窗、扶栏栏杆等地方也带有明显的西式烙印,有的墀头则完全由铁皮天棚代替了。故居的门窗等细部结构雕刻非常精细,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天井内型的铜钱形地漏也极具特色。建筑中的各种线脚漏窗均为砖雕,做工精细。特别是钟楼的做法,符合建筑的要求,在外观造型上又活泼跳跃,给平板古典的主体建筑平添了一丝活力,雄伟古朴,与整体建筑色调和谐统一。 应祖锡故居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但年代已久,加上各种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故居的前院已毁,后院已火焚,原池塘也被填。但故居结构保持相对完整,建筑特色极其鲜明,因此1998年被永康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芝英镇政府已请浙江匀碧文物古建筑工艺有限公司作出了维修方案。笔者盼望有关单位促使这一方案抓紧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