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是厚重?是敬畏? 近段时间因为偶然的缘故翻看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唐太宗》一书,不料一发不可收拾,在业余时间里几乎手不释卷而拜读完毕。它纠正了我对历史某种程度的偏差,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历史的借鉴意义,引发了我对历史前所未有的兴趣。 该书系作者赵杨历十几年之功研究唐史所著长篇历史小说。该书描写了李世民从十八岁到壮年而逝的历程:起兵反隋立下赫赫战功;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君臣励精图治,实现天下大治;选择、安排后继之君;贞观晚年发动辽东之战,无功而返;服丹药以求长生,以致最终毒药入腹而逝。书中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刀光剑影的权谋斗争;有治国方略“抚民以静、唯重教化”的慎重决择,又有国家机构设置安排三省六部制的提出等。既写到了战时及和平时不同的外交政策,又写到了宽容自由的宗教文化政策及其背景、沿革。当中还穿插了很多留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如“娘子军”、“吃醋”、《兰亭序》真迹的易主等。可以说本书涉及军事、政治、外交、宗教、文化、民俗、地理方方面面。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对李世民在纳谏及戒欲这一曲折心路历程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盛世,一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唐太宗》书中还描写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马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股肱之臣,李靖、秦叔宝、尉迟敬德、候君集等一代名将,阎立德、阎立本、唐玄奘、欧阳询、文成公主等文化名人。这些人物凭借着其聪明才智,成为那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不可磨灭的印迹。我想,他们也应该是幸福的或者说是曾经幸福的。唐诗可以作证,无数优美的唐诗绝不是生活在不幸中、心情在忧郁中可以写得出来的;敦煌的壁画可以作证,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就曾提到,敦煌壁画里唐朝所绘的是所有朝代中最绮丽繁华的。也许古人和今人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而已。联想开来,唐朝如此,那么其他朝代也一样,正是历朝历代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以其聪明才智推动了社会进步,创造了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气质。历史是可亲的。 当然在我们的历史里,不全是唐朝那样的强盛、统一、辉煌,也有隋末时期那样的分裂、战乱,更有清末半殖民半封建的屈辱、落后。但无论是辉煌还是屈辱,都已经构成了我们不可割裂和遗弃的过去。可以说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我们的过去,就是尊重我们的现在。而我们有时恰恰忘了这一点。改革开放让我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在西方强大的物质文明面前,反观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贫穷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产生了自我怀疑,一定程度上在全球化面前迷失了自我。我想这些都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 可喜的是,伴随着国力的增长,近些年这种不良现象正在悄然改变。这从近几年有关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解读的作品层出不穷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可见一斑,如《品三国》、《流血的仕途》、《张居正》、《历史何以至此》等重读历史作品,又如《蒋经国传》、《家在云之南》,《巨流河》等个人传记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体现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回归、体现了我们自我身份认同意识的觉醒。 历史是可亲的,历史是必须尊重的,历史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因为那里流淌着智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