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谈论好的教育,包括教育行政官员、专家、家长和教师,评说教育的好坏,其实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毕竟一双鞋子的好坏,不在于它的用料是否考究,做工是否精细,设计是否新颖,而在于脚是否感到舒适。但是,我们在讨论鞋子的时候,常常忽视脚的感受。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但是学生到底跟教师学什么? 我不知道你心中的答案是什么,但我可以肯定,有人会以为现在的学校是分科教学的,不能笼统地问“学生跟教师学什么”,而要问学生跟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科学教师学什么的?这样一来,答案似乎就变得简单而明了,不就是跟着科任教师学语文、数学、科学等知识吗? 由于学科本位思想作怪,任课教师平常所关注的并非是学生的成长,而是学生成绩的增长;并非是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而是将学生视为考试制度下的一具学习机器。这具机器可以被拆解成许多零件,比如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精明老到的任课教师善于捕获某某学生在某某知识点上的欠缺,能及时采取某某措施,花上某某时间加以补救。这样的教学只是对分数负责,这样的教育只对升学负责,却忽视了分数背后的人性,就学之后的就业。 视野为“教书”所局限的教师,表现出为人所嗤的“小气”与“私爱”。“小气”,就是教学上的“惟分数论”,以为分数就是学生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分数,就是搞有偿家教,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私爱”,就是工作上的“惟学科论”,所关注的只是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觉得它才是学生最应花大量时间学好的,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的学校教育,学生要自主发展谈何容易! 在现实中,我曾见到过这样的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所带班级年年评为先进,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类拔萃,但是却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学生天天在诅咒,甚至盼望着老师生病住院,如果那一天到了,学生就可以解脱一阵子。这样的老师自己很累,学生很痛苦。学生值得跟这样的老师学吗?又向他学些什么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做一名值得学生跟自己学的教师,教师应该具有足以引领学生成长的道德魅力、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应该具有“大气”、“大爱”的品质。“大气”就是做人做事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居高自远”的气势,不低媚,不俗气。“大气”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坚守它着实不易,这也是当今社会难出“大师”的原因。 “大爱”无私,教师的工作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些团体的利益,而是为了许多人的幸福,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大爱”无疆,教师的爱融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播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爱”无痕,教师不是在刻意地教什么,而是让学生在“无心”中学到什么。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的心灵。”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却卑微而不失阳光,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理想,正像一只爬行在地上的微不足道的蚂蚁,捡起一片碎叶,高高地举起来,给自己扛起一面旗子,雄赳赳地走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