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深度
3  4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0年7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10-07-29

  我市农田处于“亚健康”  一等良田仅占1.4% 

  将投入1600万“肥田”2万亩

  ■记者 胡宇燕

  日前,我市出台《永康市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意见》,从全市现有标准农田二等田中选建2万亩开展试点示范,通过连续4年的地力培育,农田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农田质量,整体达到吨粮田标准。试点涉及全市10个镇街区12个畈。

  标准农田不肥沃

  

  我省把标准农田按产量高低划分为三等六级,一、二级为一等田(高产稳产田),三、四级为二等田(中产田),五、六级为三等田(低产田)。

  为什么要在二等田中选试点进行“肥田”?先看下面的几个数据吧。2008年,市土肥植保站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对我市标准农田进行了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在全市各地采集了530多个土壤农化样品,经过测试分析,我市二等田17.32万多亩,达86.2%,占了大多数,三等田2.49万多亩,占12.4%,一等田0.28万亩,仅占1.4%。

  据分析,二等田中存在着诸多障碍因子,绝大多数农田有效磷含量低,缺钾严重、土壤酸化明显,有机质含量不高,耕地土壤肥力低,地力减退。我市标准农田的土壤质量较低,直接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市农田急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地力,改良土壤,确保粮食的高产优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副市长金艳在市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工作会议上说。

  化肥过量施用是主因

  2008年的调查中,土肥专家对现有的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多年前的土壤普查数据做了比较。比较发现:土壤PH值从6.65降到了5.5以下,有机质含量也有所下降。

  说到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市土肥站站长陈远利分析,一方面,我市水稻土发育土壤母质多为红黄壤,质量“先天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部分肥沃耕地被基建所用,土地整理后,土层结构被破坏。另一方面,在耕地管理上忽视地力培肥,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是主要原因。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出现土壤板结硬化,保水保肥功能下降等现象,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土壤的侵蚀和退化相对缓慢不容易察觉,而要把一块贫瘠的土地培育成良田,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陈远利说。

  农田需要科学“增肥”

  我市人多地少,据数据统计,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仅0.57亩。要解决粮地矛盾,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要提高单产最重要的是要培肥地力。

  培肥地力,可以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养分、增厚耕层和调节土壤PH值等几方面内容来实现。

  针对我市标准农田现状,土肥专家认为,要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关键。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氮也高,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也能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供肥保水能力。

  陈远利介绍,施用有机肥,种植冬绿肥,秸秆还田等都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是,每亩标准农田每年施入有机肥不少于150公斤标准量;农田内大面积种植紫云英,每年9月底至10月上中旬播种,第二年4月前后在紫云英盛花期压青翻耕当作肥料;100%实施秸秆还田并配用腐蚀剂加速秸秆腐烂。

  此外,实行配方肥可以增加土壤养分。采用机械深耕、客土法可以增厚耕层,对于酸性严重的土壤可以施用石灰来调节PH值。

  土肥专家建议,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不仅增加成本,还会污染土壤,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广大农民在施肥过程中,不能仅仅凭借经验施肥,应该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测土配方施肥是现阶段科学的施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产,而且还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减少因施肥不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万亩农田开始试点培肥

  近年来,农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地力培育工作。早在2006年,我市就已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到目前止,已建成了20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

  2008年,石柱镇田畈林村78丘计100亩左右农田,在市土肥站指导下,统一取土,进行土壤养分分析。经过测土配方施肥,94亩水稻田总产58255公斤,平均亩产614.14公斤。相比当年全市平均亩产467.3公斤,每亩增加了146.84公斤,增幅达31.4%。

  “目前,我市已开始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该项目通过地力培肥,建设地力监测与管理体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农田地力等级上图入库等措施来实现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市农业局局长黄培杰说,项目围绕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这一目标,通过试点示范,探索技术,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现标准农田质量有效提升,确保全市18万吨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据了解,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总投入1600万元,资金投入主要以物资分配为主,每亩平均投入资金800元。实施总面积达2万亩,在现有二等标准农田中选择,通过连续4年地力培育,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质量,整体达到吨粮田(一等田)标准。

  市、镇街区、村三级为项目试点工作的主体责任者,建立标准农田质量建设任务与目标管理考核体系,项目实施情况将作为镇街区的年度农业责任制考核内容。实施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化管理,比如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物资发放公示制和责任追溯制,并引入责任农技员制度。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深度 09 2010-7-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