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与疼痛的发生有关,且足以得出它们是主要致病原因的结论。临床可见精神性疼痛、心因性背痛。结果通常是周围人对病人人际关系或医疗方面的注意和支持明显增加(继发性获益)。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慢性疼痛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生,通常都具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没有一个单一病因对全部病人都适用。精神分析的慢性疼痛形成机制理论认为,疼痛代表一种潜意识的坚决补偿过错或对自己冲动感的惩罚,或代表一种为失去的事物保持联系所作的努力。一些疼痛综合征的病人也确实有受虐待、反自我的人格特征。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病人仅仅是患有疼痛病人的一个亚群,他们因疼痛反复寻求治疗,有着特定的行为模式,所表现出的疼痛综合征包括非典型的面部疼痛、慢性骨盆疼痛、慢性下背部疼痛、反复或持续性头痛等。疼痛障碍的病人共有的特征有:趋向于把他们和注意力全集中在他们的疼痛上,并用疼痛来解释他们的所有问题。他们否认精神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存在,除非它们与疼痛直接相关。他们常常要求医生帮助他们解除疼痛,为了缓解疼痛,他们愿意接受各种治疗。由于疼痛持续反复存在,他们原先的家庭动力结构被改变了,疼痛病人成为了家庭生活的焦点。疼痛病人可能会因为长期大量使用药物形成对药物的依赖,虽然他们的疼痛仍然持续存在。疼痛障碍的病人共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概率较高。 精神科医生可能更多是在会诊时或作为多学科疼痛治疗组的成员时看到这种综合征的病人,因为慢性疼痛病人常常憎恨别人说他们的疼痛有精神因素。因此当精神科医生是作为提供其他健康保健的咨询医生出现时,常常会起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很具特征性的是,慢性疼痛引起的行为改变常常因外界因素而得到强化。这类病人通常都以一个慢性残疾人的身份自居,并对生活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使病人积极参与到康复过程中来,确认和减少病人疼痛行为的强化源。 (市三院心身科主任 王海军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