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记录好出工表 黄昏,吕振福开着电瓶三轮车送妻子和朱如根、吕天宝、湖南小伙子回村。 回到家里,吕振福拿出一本“月份考核表”和一支圆珠笔,记录当日出工情况,出工表内容有谁出工、干什么活、多少一天工资。前两天,村民吕飞虎帮他看田划界,吕振福因为事情忙没记录,这时认真补上。 吕振福一般是这样计算工资的:长年工全年工资由双方议定;平时打短工、散工,女工每天40元,男工干吃力活每天60元;农忙时节要赶生活又吃力,一个劳力高时每天80元。去年他总共付出工资6万元左右。 有的小工干活不认真,吕振福虽说要扣工资,但当小工要离开时他还是算钱给人。 吕振福性情率直,待人诚实,村民和小工都信得过他,愿意帮他。后塘弄一村一个队长说,要帮吕振福叫一个会干活的正劳力。去年,吕振福资金紧缺正在发愁,前面说到过的河南籍民工老章就借他2000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这不,就是这个突然告辞的老章打来电话了。他说过两天就回来帮吕振福种田,还准备带几个小工过来。 每天供饭都有肉吃 前段时间,长川村堂老婆舅本来说好要长年帮吕振福种田,并带三四个人来,可是后来他变卦了,想自己去开矿赚钱。 吕振福说,去年他雇了一个长年工,今年种这么多田,至少得雇用十来个。现在有姐夫,还有云南农民朱如根、东阳农民吕天宝,找到了3个。河南那个60多岁的老章从去年上半年帮他干活,今年才来2天,早上起来却突然告辞了。 “说不定他还会回来的。”吕振福笑着说,“不过,终究自己的亲戚牢靠,现在就让姐夫当‘生产队长’吧!” 去年在治虫、割稻农忙季节,吕振福总共雇过二三十个短工、散工,他们大多是附近村民。他说,今年雇工人数肯定比去年多。 中午,施四妹开着电瓶三轮车回到田头,从古山镇上买来5元一份的快餐,每人一份,并招呼大家吃饭。吕振福拉大嗓门说:“明天把锅运到田畈烧,我家里还养猪,保证大家每天都有肉吃!” 吕振福给长年工安排住凉亭。朱如根说,吕振福夫妻都居住在一幢人畜共处的破旧房子里,他的条件这么差,觉得自己住凉亭也在情理之中。 招了2个种田能手 中年拖拉机手叫施其祥,是吕振福的姐夫,上新屋村人,帮吕振福种田已有五六年。这辆大型拖拉机是新买的,吕振福不会开,而姐夫曾开过方向盘运输拖拉机,他虽然第一次打田不太熟练,但看上去还像模像样的。 吕振福去年种田430亩,妻子施四妹专门搞养殖,目前家里还养着100多头猪、2000多只土鸡、100多只鸭,夫妻俩基本上是各管各的。今年吕振福种了1100亩、计划种400来亩早稻,妻子也随丈夫上田头了。 她说,2个月前养殖场请了一对老夫妻,这几天那男的也来帮忙种田了——他就是眼前这位67岁的云南籍农民朱如根。这对老夫妻的工资是2.5万元一年。 前两天,吕振福去市劳务市场转了一圈,招了2个种田能手,那个高高卷着裤脚的中年男子是东阳人,叫吕天宝;那个30来岁的小伙子是湖南人。他们工资每天60元。 近日,我市最大种粮大户、唐先镇太平新村44岁的农民吕振福站在古山镇后塘弄一村承包田田头,给4个雇工每人发了一支香烟,然后一一派工。 不一会儿,拖拉机突突突地开始打田了,3个雇工跟在后面,挥起锄头把水田推平…… ■记者 蒋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