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住改①
■本报记者 胡鹏 林群心
唐上村的“楼歪歪”
每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唐先镇唐上村党支部书记童天雄的心就一直提着不敢放下。
“全村500多户村民中有80多户住的还是泥坯房,其中很多是危房。”童天雄说,这些危房很多都已经成了“楼歪歪”,歪得最厉害的倾斜幅度达到了80多个厘米,安全隐患严重。
童天雄说的这80户还只是住危旧房的村民。如果算上住房困难户,唐上村住房紧张的村民接近200户。
“有一户村民兄弟三人只有一间老屋,现在三人都已经成家了,根本没法住。”童天雄说,兄弟三人只有安排两人到外面租房子住。
听说全市农村住房改造工作启动后,童天雄十分激动,他知道这意味着全村的200来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能在近几年内全部得到解决。
6月底的一天,童天雄拦下了路上偶遇的市委书记徐建华,提出了村里计划进行旧村改造的想法。
20平米老屋“四世同堂”
古山镇某村村民胡某家里5口人住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旧房里,他们申请了多年的屋基,至今仍没有眉目。现在儿子长大了,住房问题成了他找女朋友的一个障碍。
“5个人住100平方米,他们的住房条件在农村来说的确算不上特别困难。” 市委办副主任、农办主任周根法说起他在方岩镇某村村民程某家看到的真实情况。一间半房子,占地20多个平方米,其中一间是2层的旧楼板房,半间是厨房。就是这20平方米里面,住了一家4代7个人。
他们是这样安排的:奶奶住在厨房里,大儿子一家三口住在楼板房一楼,父母与27岁尚未结婚的小儿子住在楼板房的二楼,因为房间太小,根本腾不出空间装楼梯,父母和小儿子都是爬两脚梯上下楼的。
“在村里,他们的住房条件还不是最困难的。”周根法说。
得到屋基指标10年建不了房
芝英街道应南溪村被确定为农村住房改造的第一批试点村,村民应四东可高兴了,因为他家和其他12户住房困难户被列入村里第一批旧房改造对象。
等新房、盼新房,应四东已经盼了10多年。其实早在1999年,应四东这13户住房困难户就已经批下了建房屋基指标,但因为村里周围多是农保区,用地实在紧张,他们的屋基拖了10年一直没能“落地生根”。10年来,他们的儿女都从小孩子长成了小伙子、大姑娘,都到了婚嫁的年龄。
“现在村里将通过住房改造,盘活发展空间,我们的屋基很快就能安排落地了。” 应四东说。
像这种屋基批下来落不了地的情况,在我市不少农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阅读延伸(一)
住房困难成为“两违”诱因之一
“据统计,仅去年全市就遗留‘两违’400宗、面积88752平方米。今年1-5月,全市新发违法用地368宗、面积79852平方米,同比增长28%,而同期拆除86宗、面积29853平方米,仅占新发违法用地的39%。可以说,当前我市土地‘两违’清理整顿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这是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全市“两违”清理动员会上的讲话。
但不能不承认,“两违”多发的背后,农民建房审批难、落地难等现象是造成农村违法用地、违章建房行为屡禁不止的诱因之一。前几年,我市财政和民间资金累计投入11.4亿元,实现了全市712个行政村“三清四改”全覆盖,农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但农村住房条件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因为用地指标有限,农民建房审批难、落地难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建设没有很好的规划,村民新房都向外部、向粮田蔓延,形成了很多“空心村”,造成了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和闲置浪费现象,以及“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普遍存在。
徐建华提出,要解决“两违”多发的现状,光靠“拆堵”还不行,必须通过住房改造进行疏导。
阅读延伸(二)
试点村增额38个
“今年的农村住房改造试点村申报不断增加,已经多次增额。”周根法为难地说,市里原来初定今年对21个村进行住房改造试点,但各地要求进行住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十分强烈,经过多方考虑最终安排了38个试点村,还有很多村的改造要求没能得到满足,只能放在下一步考虑。
记者了解到,占全市农民总户数8%的低收入户和低保户(其中低收入户1.2万户,低保户3000户)中,绝大多数目前还居住在危旧房中。农村住房改造作为“三清四改”的进一步深化,我市农村工作重点将从改环境向改住房转变。
“按照这样的计划安排,4年内全市需改造旧房建新房的农户将达1.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2%,改造面涉及全市300个行政村。按照每户100平方米安置标准计算,全市需安置120万平方米。”周根法说,农村住房改造作为今后4年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受益者肯定是农村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