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 专 刊
3  4  
积极建设“绿水亲水”新永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9年6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市清河强塘促民生
积极建设“绿水亲水”新永康
2009-06-08

  

  前言

  “五金名城、生态城乡、商旅大市”,在改革开放中,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永康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凭借独特的发展定位和活跃的民营经济,我市已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50名。然而,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环境的恶化开始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各项水务工作。特别是去年1月27日,陈雷部长率领水利部领导和专家亲临我市指导,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六个率先”的要求,极大丰富了水务科学发展的内涵,更为水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围绕“六个率先”的精神,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全面部署,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六个率先”工作目标责任制,并组织了1000名机关干部下农村,开展实践“六个率先”帮扶指导,千方百计地调动人、财、物等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开展实践“六个率先”活动,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水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荣获了浙江省水利建设最高荣誉“大禹杯”金奖和“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清河强塘促民生

  在我市,治水被列为三大战略之一“生态城乡”战略的重中之重来抓。2003年以来,我市抓住 “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强塘工程”建设的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的要求,结合永康实际,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八字治水方针和“强塘工程” 建设 “四项原则”,大力推进河道建设。现今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332.4公里,完成“强塘”工程小流域堤防加固11.5公里,在改善河道水环境、提高河道防灾减灾能力、改善河道水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和“强塘工程” 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水务、城建、国土、财政等部门密切的配合。为切实加强领导,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我市及时成立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领导小组” 和“强塘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市长为第一责任人,将各相关部门列入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为“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和“强塘工程” 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在河道建设上,不断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从2003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3.05亿元。为确保河道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我市水务局、财政局联合颁发了《永康市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过程中, 我市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治水的理念,将“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开展河道建设,按照河道两岸生态化、亲水化的要求,采用土坡植被绿化护岸、干砌石护岸,建设鱼巢、鱼类洄游通道等措施,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属性;同时根据我市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在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将农村供水灌溉、人文生态、休闲景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推广应用自控翻板闸门,共建设了70余座自控翻板闸门。通过翻板闸门蓄水35万立方米,改变过去农村河道多数时间无水的现象,既满足附近农田的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村的抗旱能力,又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满足生态用水的要求。同时通过亲水平台、洗衣埠头等设施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了嬉水、休闲、观赏、垂钓的理想场所,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被当地百姓称为“民心工程、景观工程、生态工程”。

  创新体制强管理

  河道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河道工程防洪作用的发挥及河道水环境的维护。由于长期存在重建轻管的思想,加之我市河道管理缺乏机构的设置和编制,全市1121公里河道得不到全面有效的管理。为尽快改变河道管理的不良状态,我市结合水务体制改革,对河道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全面加强河道管理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河道管理迈出了新的步伐。

  改革现有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河道实行分流域管理,按照永康流域的现状,设立建立河道管理分局,下设四个流域管理所,行使全市河道管理、规划、建设、使用职权。流域管理所的建立,让全市面多量广的农村河道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监管,从而使河道污染、河道的违法占用等现象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  

  我市根据“一龙管水、监管分离、建管并重、民生为本、责权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大水利的构想,围绕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这个主题,通过加快推进水务体制改革,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对水务局机关的科室进行大胆创新,对水务局下属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设置,通过适当增加水务机关的职能,体现“一龙管水”的原则,强化执法职能,体现“依法治水”的原则。今年初,陈雷部长在温州视察工作时,听取了我市关于《以“六个率先”为引领科学发展永康水利》的汇报,作出了 “永康水务体制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增加了编制,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可持续利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的批示,对我市水务体制改革给予充分的肯定。

  通过机构的强化和设置,我市形成了河道管理分局、流域管理所、镇街区、村四级管理体系,职能清晰、权责明确,对河道进行有效的立体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河道重建轻管、管理无序的局面。

  科学发展提升理念

  提升治水理念,发展民生水利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加快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强河道长效管理的同时,我市突出“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治水理念,积极探索河道治理的新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大以改善水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充分发挥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河道在改善生产生活用水、农村水环境方面的作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并将河道的治理与“清污、清障、清垃圾”和“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简称“三清四改”)工作有效结合,使我市河道治理中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既有面上工作,更有特色工作。

  2008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水利部部长陈雷对永康提出的“六个率先”指示精神,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列入市重点工程,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将水土保持、河道整治、农村污水治理进行有机结合,率先启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水务工作从一村一户改水转到跨行政区划的全流域治理。

  ■本报记者 李欣昌 林群心 文/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专 刊 04 积极建设“绿水亲水”新永康 2009-6-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