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岩,钟灵毓秀。从古至今多少高人咏士为之吟哦。《方岩纪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郁达夫先生方岩二日游后写下的一篇美文。它文情并茂,令人百读不厌。当年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就是因其吸引而光顾,并留下了“方岩居中、游遍浙东”的墨宝。 然而,有多少人怀疑过?1990年出版的永康县志中收录的《方岩纪静》却与原作相去甚远呢!真叫人扼腕叹息。 近来,笔者闲来无事,重新浏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方岩纪静》及相关历史资料,现将作家当年出游浙东的历史背景及一些具体史实补正如下。 众所周知,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家。1933年4月,面对白色恐怖,他一度情绪消沉,产生了消极和退隐之心。他未能接受鲁迅先生《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劝阻诗,毅然离开了当时斗争的中心上海,移到杭州,开始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隐居生活。 然而,世外桃源是没有的。不久,他仍为国民党群丑所围困,因而思想十分苦闷。这年11月,正逢杭江铁路(杭州至江山)即将通车。该路局欲借名人效应诚邀郁达夫先生浙东一游,以解旅途缺乏指南之枯燥。郁达夫由于在杭枯住日久,也正想趁秋高气爽之际,出去换换空气,于是欣然应邀。在路局一位牛姓领导人的陪同下,地地道道地做了一次广告宣传,大大提高了浙东名胜的知名度。方岩有今天,其功不可没。方岩秀色和《方岩纪静》将世世代代相映生辉。 郁达夫这次漫游是从杭州出发的。沿杭江铁路西南直下,游程千里,目标直指整个浙东。方岩是其第一站,到达方岩当天正是农历1933年十月初一(即阳历11月18日)。紧接着,郁达夫一行先后游了衢州烂柯山,江山县的江郎山、仙霞关(属仙霞山脉),江西省玉山的冰川等。全程花去约半个月时间。游山玩水归来后,郁达夫心潮起伏,将山水情怀诉诸笔端,倾泻于纸上,于当年12月一气呵成《浙东景物纪略》,共有四章,分别是:《方岩纪静》、《烂柯纪梦》、《仙霞纪险》、《冰川纪秀》。 浙东之行后,郁达夫曾表示,“愿天下太平,身体健康……则每岁春秋丽日,当再约伴重来……”,只因此后,祖国日趋动乱,这位爱国爱民的文学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崇高利益而奔走呼号于海内外,直到1945年8月29日深夜被日本宪兵诱杀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郊野。因而未能实现他生前的夙愿。 人去楼空。《浙东景物纪略》却永远闪烁在历史长河中。1934年6月编入《屐痕处处》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1936年3月,又编入《达夫游记》由上海文学创造社初版。解放后,更被多家出版社屡屡出版,一再印刷。如2005年京华出版社的郁达夫《故都的秋》和200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等都选录了此文。我们的《民国永康县新志稿》也全文收录了《方岩纪静》。 从文中不难看出,郁达夫漫游方岩是从金华下火车转乘汽车至永康,然后改坐轿子经荆山夏、芝英到达岩下街的。归途仍坐原轿,却改换了路线,是绕灵岩的福善寺返回永城的。途中,郁达夫一行还下轿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福善寺,并在《方岩纪静》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可惜,这段长达三百多字的记述却在1990年出版的《永康县志》中忽然失踪了,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现不妨原文照录: “第一,灵岩也系同方岩一样的一枝突起的奇峰,峰的半空,有一穿心大洞,长约二三十丈,广可五六丈左右,所谓福善寺者,就系建筑在这大山洞里的。我们由东首上山进洞的后面,通过一条从洞里隔出来的长弄,出南面洞口而至寺内,居然也有天王殿、韦驮殿、观音堂等设置,山洞的大,也可想见了。南面四山环抱,红叶青枝,照耀得可爱之至;因为天晴了,所以空气澄鲜,一道下山去的曲折石级,自上面瞭望下去,更觉得幽深到不能见底。 下灵岩后,向西北的绕道回去,一路上尽是些低昂的山岭与旋绕的清溪。经过园内有两株数百年古柏的周氏祠庙,将至俗名耳朵岭的五木岭口的中间,一段溪光山影,景色真像是在画里;西南处州各地的远山、呼之欲来,回头四望,清入肺腑。 过五木岭,就是一大平原,北山隐隐,已经看得横空的一线,十五里到永康,坐公共汽车回金华,还是午后三四点钟的光景。” 除上所述,我们县志中的《方岩纪静》至少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讹误: 一是乱改标点符号,竟达35处之多。 二是颠倒词序,别字频出。如“岩面”被改为“岩石”;“四围”被改成“四周”;“冬暖夏凉”被改成“冬暖春凉”;“房头”被改成“房顶”;“大肉大鸡的酒菜”被改成“大肉大鸡和酒菜”;“从岩下街”被改成“自岩下街”;“毛发悚然”被改成“发毛悚然”;“鸟飞不渡”被改成“鸟不飞渡”;“废历”被改成“农历”等等,导致词不达意,或不知所云。 三是任意划分章节,打乱了原文的结构。 渴望留住,渴望追回。县志中的《方岩纪静》虽还不到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地步,但如此删改实在令人咋舌,对作家有失谦恭。笔者窃以为应本着尊重作家、尊重历史的精神,还郁达夫原汁原味的《方岩纪静》。 西津争鸣 |